登黄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絶頂處 其一

太行山色倚㠝岏,絶頂清秋萬里看。 地坼黄河趨碣石,天迴紫塞抱長安。 悲風大壑飛流折,白日千厓落木寒。 向夕振衣來朔雨,闗門蕭瑟罷憑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㠝岏(nuán wán):形容山勢高峻。
  • 地坼(chè):地裂。這裏指黃河好像大地裂開形成的巨流。
  • 碣石:古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 紫塞:指長城。
  • :曲折。這裏形容瀑布曲折流下。
  • 千厓:衆多山峯。
  • 向夕:傍晚。
  • 振衣:抖落衣服的灰塵。
  • 朔雨:北風夾着雨。
  • 蕭瑟:形容環境冷清、悲涼。

翻譯

太行山脈的山色高聳險峻,在這清秋時節登上絕頂,極目萬里。大地彷彿開裂,黃河奔騰着流向碣石方向;長城曲折環繞,如同環抱保衛着長安。悲壯的風在巨大的溝壑中吹刮,瀑布曲折飛濺,白日下千山萬嶺中落葉飄飛讓人感到陣陣寒意。傍晚時分,我抖落衣上的灰塵,正趕上北面吹來夾着雨的冷風,在這冷清蕭瑟的關隘,我結束了憑欄眺望。

賞析

這首詩意境雄渾壯闊。首聯開篇便描繪出太行雄姿,點明登山的季節與遠眺的遼闊,奠定了豪邁的基調。頷聯以「地坼」寫黃河奔涌,「天回」寫長城環繞,展示出宏大的地理空間,有氣吞萬里之勢。頸聯「悲風大壑」「白日千厓」動靜結合,「飛流折」「落木寒」從視覺與聽覺等多方面營造出悲壯、淒涼之感,寫出山河的蒼茫冷峻。尾聯「向夕振衣」描繪詩人形象,「朔雨」「蕭瑟關門」強化氛圍,詩人在這雄渾悲涼的景緻中結束憑欄眺望,給人留下無盡的感慨與遐想,表現出詩人對山河壯麗的讚歎,也流露出一絲面對壯闊景象時內心複雜的情緒。整體而言,此詩用詞精準,氣魄宏大,極具感染力 。

李攀龍

李攀龍

明山東歷城人,字於鱗,號滄溟。少孤家貧,嗜詩歌,厭訓詁之學,日讀古書,里人目爲狂生。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廣東司主事,擢陝西提學副使,累遷河南按察使。母喪,心痛病卒。官郎署時,與謝榛、吳維嶽、樑有譽、王世貞稱“五子”,又益以吳國倫、徐中行稱“後七子”,而以攀龍、世貞爲魁首,操海內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其持論詩不讀盛唐以後人集,文不讀西漢以後人作。攀龍有才力,詩以聲調稱,然古樂府似臨摹帖,並無可觀。文章失之模擬生澀,而效之者甚衆。有《古今詩刪》、《李滄溟集》。 ► 14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