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李白短歌行
漁樵較長短,是非盈耳滿。
話盡誠渺茫,山水各悠長。
買臣文章中,蟠溪望鬢霜。
兩人隔千古,美惡皆一塲。
爭能在當時,雄氣超榆桑。
罷釣平紂暴,休樵飲瓊觴。
賢愚自不泯,黑白成殊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漁樵(yú qiáo):打魚和砍柴的人,這裏指代平民百姓,常用來表達民間生活。
- 較長短:比較是非好壞。
- 盈耳滿:充滿耳朵。
- 誠渺茫:實在渺茫、難以捉摸。
- 買臣:朱買臣,西漢時期的大臣,起初家境貧寒,以砍柴爲生,但勤奮好學,後得到漢武帝賞識而發跡。
- 蟠(pán)溪:即磻溪,姜子牙未遇周文王之前在此垂釣,長久等待賢主而鬢髮如霜。
- 爭能:怎麼能夠。
- 雄氣:豪邁的氣勢。
- 榆桑:代指家鄉。
- 瓊觴(qióng shāng):精美的酒杯,這裏指美酒。
- 泯(mǐn):消滅、喪失。
- 殊觀:不同的看法。
翻譯
平民百姓之間常常議論是非長短,各種是是非非的言論充滿耳畔。待這些言論說盡,會發現一切其實渺茫難測,唯有山水長存依舊悠然悠長。像朱買臣,在文章辭賦中努力奮進,還有姜子牙在磻溪長久等待,最後兩鬢斑白才得遇明主。這兩人相隔千年時光,無論是好的名聲還是壞的評價,都不過是一場過往。他們怎麼能只在當時展現自己的才能呢,他們的豪邁氣勢遠超於在故鄉平凡度過一生啊。姜子牙結束垂釣生涯,幫助周武王平定商紂王的殘暴統治;朱買臣不再砍柴辛勞,得以享受美酒佳餚。賢能之人與愚笨之人自然不會被歷史磨滅,世人對待他們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賞析
這首詩整體風格大氣且富有哲思。詩人朱元璋從民間日常的「漁樵較長短」場景說起,描繪了人們對是非的議論紛紛,卻發現一切最終都虛無渺茫,與永恆的山水形成鮮明對比。接着,詩中用朱買臣和姜子牙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經歷爲例,體現人生之起伏與功名之無常。「兩人隔千古,美惡皆一場」這句將時間與功過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無論好壞成就,都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片段而已。「爭能在當時,雄氣超榆桑」則表達出對人物要有高遠志向和豪邁氣勢的感慨,不應侷限於平凡生活。 「罷釣平紂暴,休樵飲瓊觴」形象地描述了兩人的轉變,彰顯他們人生轉變後的功績與舒暢。最後 「賢愚自不泯,黑白成殊觀」以富有哲理的話語結尾,點明賢能與愚笨都會被歷史銘記,但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卻各有不同,引發讀者對人生價值和功過的思索 ,展現出朱元璋廣闊的歷史視野和深刻的人生觀。

朱元璋
即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鍾離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爲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女馬氏爲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爲鎮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任爲都元帥,以元璋爲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後,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於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後株連死者數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易,禁用白銀交易。
► 1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