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九峰道中

漾舟蒲葉内,聒聒水鳴溝。 緩棹知魚樂,看山散客愁。 漁歌風外接,農務雨前修。 野色紛如此,吾行任去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漾舟:划船。
  • 聒聒(guō guō):擬聲詞,形容聲音嘈雜。
  • 緩棹(zhào):慢慢地划槳。「棹」,船槳。
  • 客愁:行人的愁思。
  •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翻譯

在蒲葉之間悠然划船,溝中的水發出嘈雜的聲響。慢慢地划動船槳,好似能感知魚兒的快樂,看着山間景色消散了我這行人的愁緒。漁歌從風中傳來,農家在雨前忙着修理農具籌備農務。郊外的景色這般繽紛多彩,我隨意地四處行走,去留都隨心自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九峯道中舟行時的所見所感。開篇通過「漾舟」「聒聒」描繪出一幅水動波響的畫面,奠定了輕鬆閒適的基調。 「緩棹知魚樂,看山散客愁」,詩人以悠然的心境感受魚兒之樂,借欣賞山色驅散心中愁緒,情景交融,盡顯其對自然的沉浸與釋懷。「漁歌風外接,農務雨前修」進一步豐富畫面,天邊傳來的漁歌增添靈動,雨前農家的勞作凸顯生活氣息。最後, 「野色紛如此,吾行任去留」,表明如此美妙的郊野景色讓詩人心無牽掛,去留隨性,傳達出一種悠然自得、超脫塵世羈絆的心境,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在描繪途中景色的同時盡顯詩人曠達的情懷。

黃淳耀

黃淳耀

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爲復社成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義,淳耀與侯峒曾被推爲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僧舍。門人私諡貞文。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