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東坡岐亭詩五首 其三

煉炭辟炊烟,屑玉煮㣲汁。 此人快意時,有如魚在濕。 苦樂更共之,麄糲安可得。 明者勇持戒,不異救頭急。 憐魚如金魚,惜鴨比花鴨。 心心生慈雲,大地為之羃。 念有天地來,川原屢殷赤。 人肉賤於狗,斫斬無黒白。 及今全盛時,嬉遊多岸幘。 當思酒肉臭,足感鬼神泣。 魯叟昔彌縫,瞿曇補其缺。 悲憫共因緣,門庭相主客。 永然捨老饕,來同蓮社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煉炭:燒木炭。 闢(bì) :排除。
  • 屑玉:把玉磨成碎末,這裏形容煮的東西精緻。
  • 粗糲(lì) :指粗糙的食物。
  • 持戒:遵行戒律。
  • 羃(mì):覆蓋。
  • 殷赤:深紅色,這裏指戰爭導致大地被鮮血染紅。
  • 岸幘(zé):把頭巾掀起露着前額,形容態度灑脫、悠閒自在的樣子。
  • 老饕(tāo):比喻貪吃或貪婪的人。
  • 蓮社:東晉時僧人慧遠等在廬山建立的結社,這裏代指與僧人們一同的雅集。
  • 魯叟:指孔子,因爲孔子是春秋時魯國的人,且爲一代大儒。
  • 瞿曇(qú tán):釋迦牟尼的姓,這裏指代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翻譯

燒起木炭排除炊煙,把如玉般的食物細細研磨後煮出淡淡的汁液。這個人在享受快意之時,就好像魚兒處在適宜生存的溼潤環境中。(與人相處時)無論苦樂都一同經歷,粗糙的食物哪裏還能有呢。明智的人奮勇地堅守戒律,就如同救頭上着火那麼急切。憐憫魚兒如同珍視稀有的金魚,愛惜鴨子就像寵愛美麗的花鴨。心中不斷生出慈悲的雲,彷彿整個大地都被這慈悲所覆蓋。想想自從有天地以來,山川平原多次被鮮血染得殷紅。(那時)人肉比狗肉還賤,肆意砍殺毫無是非之分。到如今盛世和平的時候,人們常常悠閒自在地遊玩放鬆。應當想到(那些奢侈浪費)酒肉腐臭的景象,足以讓鬼神爲之哭泣。以前孔子曾盡力彌補世道的不足,釋迦牟尼也來補其缺失之處。(儒與佛)同樣懷着悲憫之心,只是門派不同罷了。永遠捨棄貪吃等貪婪的行爲,前來一同參與如蓮社般有意義的雅集。

賞析

這首詩蘊含深刻的思想與真切的情感 ,融合多種意象傳遞複雜觀點。開篇以 「煉炭」「屑玉」 勾勒精緻飲食場景,展現生活愜意,又由此延伸至對 「苦樂更共」 的思考,體現樸素的人生感悟。「明者勇持戒」 一句,借對持戒的提倡,警醒人們要剋制慾望、堅守自我。詩中將 「憐魚」「惜鴨」 與 「心心生慈雲」 相連,以細膩筆觸描繪慈悲情感,仿若慈悲力量足以覆蓋大地,傳達出對萬物的關愛與珍視。

對歷史的回顧 「念有天地來,川原屢殷赤」 充滿沉痛,指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此時 「及今全盛時,嬉遊多岸幘」 的太平與過往對比,凸顯和平珍貴,同時詩人又以 「當思酒肉臭,足感鬼神泣」 鍼砭時弊,批評社會中的奢侈之風,提醒人們心懷敬畏。巧妙引入儒家的「魯叟」與佛教的 「瞿曇」,強調儒佛雖門派不同卻都具悲憫情懷,試圖倡導人們摒棄貪婪,投身美好的精神結社。整首詩兼具現實關懷與精神追求,情感深沉,旨意高遠。

黃淳耀

黃淳耀

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爲復社成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義,淳耀與侯峒曾被推爲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僧舍。門人私諡貞文。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