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四日雨中寄仲莊

· 呂誠
四月江鄉暑尚微,林寒老客未更衣。 復愁刈麥雨不止,況是索租人正饑。 穀秧出水青青短,筀筍登盤箇箇肥。 門外泥深無轍迹,相從莫怪出村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廿(niàn)四日:即二十四日。「廿」表示二十。
  • 江鄉:多江河的地方,水鄉。
  • 老客:作者自稱,含有漂泊他鄉之感。
  • 刈(yì)麥:割麥子。
  • 索租:索要田租。
  • 筀(guì)筍:一種筍名。

翻譯

四月的水鄉,暑氣還比較微弱,樹林中透着寒意,我這漂泊的老人還沒換上夏日衣衫。又發愁這雨下個不停,影響了割麥的農事,更何況那些前來索要田租的人自己也餓着肚子。谷秧剛露出水面,青青的還很矮小,筀筍被端上餐盤,每一個都很肥嫩。門外泥土溼滑,很深,連車轍痕跡都沒有,若我不常出村與你相聚,你莫要責怪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四月江鄉的景象和作者複雜的心境。開篇交代時令與自身狀況,「暑尚微」「未更衣」渲染出江鄉的清涼與詩人內心的落寞。「復愁刈麥雨不止」寫出對農事的擔憂,下雨會耽誤收割麥子,影響收成。「況是索租人正飢」則進一步拓展愁緒,不僅農民要面對天災,還有人餓着肚子來催租,反映出社會底層人民的艱難處境。「谷秧出水青青短,筀筍登盤個個肥」描繪江鄉的田園之物,與前文的愁緒形成對比,給畫面帶來一絲生機與美好。最後一句「門外泥深無轍跡,相從莫怪出村稀」,因雨而泥深路難行,無法常去相聚,流露出對友人的歉意和彼此情誼的珍視。整首詩既有對現實生活困境的如實描寫,又飽含個人情感,自然質樸,意境深沉。

呂誠

元崑山人,字敬夫,後更名肅。工詩詞。名士鹹與之交。家有園林,嘗蓄一鶴,復有鶴自來爲伍,因築來鶴亭。邑令聘爲訓導,不起。有《來鶴亭詩》。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