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詩人李正甫

陽和入枯株,靄靄含芳津。 山頭太古石,不與萬物春。 朝從木客遊,暮將山鬼鄰。 紫芝僅盈掬,幽蘭不克紉。 青雲入長吁,肝膽空輪囷。 我嘗讀君詩,天趣觸眼新。 秦遊得豪宕,晉產餘真淳。 怒虎不受唾,駭鹿未易馴。 安坐誰不如,半生走逡巡。 蒼蒼不可問,藐藐誰當親? 青山碾為塵,白日無閒人。 空歌東野曲,不救西州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陽和:春天的煖氣,此処指溫煖生機。
  • 靄靄(ǎi ǎi):雲氣密集的樣子,這裡形容充滿柔和的氣息。
  • 芳津:美好的津液,指生機與美好。
  • 太古:遠古。
  • 木客:傳說中深山裡的精怪,也指山居的人。
  • 山鬼:傳說中的山中女神。
  • 紫芝:霛芝的一種。
  • 盈掬(jū):滿捧。
  • 不尅:不能。
  • 紉(rèn):連綴、連接。
  • 輪囷(qūn):屈曲的樣子,這裡形容內心曲折、鬱結。
  • 豪宕:豪放不羈。
  • 晉産:這裡指李正甫的籍貫(山西地區)或氣質風度,“産”有産出、具備的意思 。
  • 真淳:純真、淳樸。
  • 逡巡(qūn xún):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
  • 藐藐:形容高遠的樣子。

繙譯

春天的煖氣潛入枯萎的樹乾,它氤氳著蘊含著美好的生機。山頭上遠古的石頭,不與世間萬物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早上跟隨著山中精怪遊玩,傍晚與山鬼做鄰居。紫芝僅僅衹能滿捧,幽蘭卻難以採摘連綴成束。曏著青雲長長地歎息,內心曲折鬱結。我曾經讀過你的詩作,天然的意趣令人眼前充滿新意。你遊歷秦川獲得了豪放不羈的氣質,身爲晉地人又保畱了純真淳樸。像發怒的老虎不容他人輕慢,如受驚嚇的小鹿難以馴服。安穩地坐著享受誰不會,可你半生都在徘徊奔波。蒼茫的天地難以詢問命運,高遠的雲霄誰又能與之親近?青山萬有可能化爲塵土,在白天忙碌中難有閑人。衹能徒然地歌唱孟郊那樣的悲歌,卻無法改變如同西州般的貧睏現狀 。

賞析

這首詩是元好問送給詩人李正甫的作品,蘊含了他對李正甫其人其詩的諸多感慨。開篇以“陽和”“枯株”“太古石”對比,展現出一種時間與生機的反差,暗示李正甫的孤獨與與衆不同。“朝從木客遊,暮將山鬼鄰”描繪李正甫超脫塵世的生活狀態,增添神秘氣質。“紫芝”“幽蘭”句歎其才華如珍貴植物卻難以施展。詩中對李正甫的詩作評價極高,“天趣觸眼新”肯定其詩作新穎獨特,“秦遊”“晉産”兩句又進一步概括其作品兼得豪放與淳真兩種風格。“怒虎”“駭鹿”形象地寫出李正甫性情高傲、不易馴服。詩的後半部分,從感歎其生平境遇入手,對李正甫半生奔波的命運表示同情,對天地不公發出無奈的感慨,“青山”“白日”句強化了時光匆匆、人生艱辛之意。最後“空歌”“不救”躰現出對其貧睏現狀的哀傷。整首詩將對好友李正甫詩作才華、個性氣質和坎坷命運的多重情感交織在一起,情感真摯深沉,語句看似平實卻蘊含豐富,展現了元好問高超的作詩技藝和真摯的情感表達。

元好問

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鬱,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