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唐師善見寄

· 方回
歸來數畝小園寬,風有軒櫺月有壇。 總爲才疏能忤俗,兼緣興盡合休官。 空山老死知無補,往代興亡稍欲刊。 洛下寄書藉黃犬,蓴鱸終恐愧張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軒櫺(xuān líng):窗戶的格子。
  • :這裏指庭院中的平臺或高地。
  • 忤俗:違背世俗。
  • 休官:辭去官職。
  • :刪改,這裏指記錄或修正歷史。
  • 洛下:指洛陽,古代中國的都城之一。
  • :藉助。
  • 黃犬:指信使,古代傳說中能傳遞書信的狗。
  • 蓴鱸:蓴菜和鱸魚,常用來比喻江南的美味。
  • 張翰: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因思念家鄉的蓴菜和鱸魚而辭官歸隱。

翻譯

歸來後,我擁有了幾畝寬闊的小園,風兒可以自由地穿過窗戶,月光則灑在庭院的平臺上。 總是因爲才疏學淺而與世俗格格不入,又因爲興致已盡,所以決定辭去官職。 在空山中老去,我知道這對我來說毫無補益,對於前代的興亡,我只想稍作記錄。 我通過信使將書信寄往洛陽,藉助黃犬傳遞消息,儘管蓴菜和鱸魚的美味令人嚮往,但我恐怕還是會愧對張翰的歸隱之志。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方回辭官歸隱後的心境與生活狀態。詩中,「歸來數畝小園寬」描繪了詩人歸隱後的寧靜生活環境,而「風有軒櫺月有壇」則進一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詩人的閒適與超脫。詩的後半部分,詩人通過對「空山老死」和「往代興亡」的思考,表達了自己對世俗的疏離感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結尾處提及「蓴鱸」和「張翰」,既是對江南美食的嚮往,也是對張翰歸隱生活的敬仰,同時透露出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高潔情懷。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