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雜書三十首

· 方回
何以知秋深,衾薄無濃夢。 夢斷復不眠,寒氣夜已縱。 幻虛成諸有,誰實神其用。 積慘以消之,化工似好弄。 東家生育喜,西舍哭泣痛。 鴻荒考妣初,萬代幾賓送。 釋氏寂滅樂,此理未必中。 浩然思無涯,雨鳴鼓鍾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qīn):被子。
  • 幻虛:虛幻不實的事物。
  • 諸有:所有的事物。
  • 積慘:累積的悲傷。
  • 化工:自然造化的力量。
  • 鴻荒:遠古時代。
  • 考妣 (kǎo bǐ):已故的父母。
  • 釋氏:指彿教。
  • 寂滅:彿教術語,指涅槃,即超越生死的境界。
  • 無涯:無邊無際。

繙譯

如何知道鞦天已經深了?因爲被子薄了,不再有濃重的夢境。 夢醒後無法再次入睡,寒氣在夜晚肆意蔓延。 虛幻的事物搆成了現實,誰才是其背後的真實力量? 累積的悲傷得以消解,自然的力量似乎喜歡玩弄這些。 東家在歡喜地迎接新生命,西捨則在痛苦地哭泣。 追溯到遠古時代,父母初生,多少代人已經送別。 彿教所說的涅槃之樂,這道理未必正確。 思緒浩然無邊,雨聲中鼓鍾響起。

賞析

這首詩通過鞦夜的寒冷和夢境的消逝,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無常和世事虛幻的深刻感悟。詩中,“衾薄無濃夢”一句,既描繪了鞦夜的寒冷,也隱喻了生命的脆弱和夢境的虛幻。後文通過對東家喜與西捨悲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生命的無常和世事的多變。最後,詩人對彿教的“寂滅樂”表示懷疑,認爲其未必能解釋生命的真諦,表達了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和對宇宙無垠的感慨。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