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匡山石室

羣山爭盤紆,衆壑盡奔放。 中峯最奇絕,直立數千丈。 危搆倚石壁,面勢極弘敞。 心神坐超忽,雲雨接惝恍。 山色晚更佳,泉聲靜逾響。 猶言最絕頂,臨眺極所往。 欲窮千里目,更試九節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盤紆(pán yū):曲折迴旋。
  • 奔放:形容水流或山勢急速流動,無拘無束。
  • 危搆(wēi gòu):高聳的建築。
  • 弘敞(hóng chǎng):寬闊明亮。
  • 超忽:形容心神超越常境,感到飄渺不定。
  • 惝恍(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難以捉摸。
  • 臨眺:從高處向遠處看。
  • 九節杖:古代傳說中的神杖,能助人攀登高峯。

翻譯

羣山爭相曲折迴旋,衆谷水流奔放無拘。 其中一座山峯最爲奇絕,筆直聳立高達數千丈。 高聳的建築依傍在石壁上,面向着極爲寬闊明亮的景色。 心神彷彿超越了常境,雲雨景象模糊而難以捉摸。 山色在晚霞中更顯美麗,泉水的聲音在靜謐中更加響亮。 聽說山頂最爲絕妙,站在那裏可以遠眺四方。 想要窮盡千里之外的景色,或許需要一根九節杖來助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匡山石室的壯麗景色,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山峯的雄偉與建築的險峻。詩中「危搆倚石壁,面勢極弘敞」一句,既表現了建築的雄偉,又暗示了視野的開闊。後文通過「心神坐超忽,雲雨接惝恍」傳達了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山色泉聲的描繪,都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細膩表達。結尾的「欲窮千里目,更試九節杖」則帶有哲理意味,表達了探索未知、追求更高境界的願望。

劉永之

元臨江清江人,字仲修,號山陰道士。少隨父宦遊,治《春秋》學,工詩文,善書法。日與楊伯謙、彭聲之輩講論風雅,當世翕然宗之。明洪武初征至金陵,以重聽辭歸。有《山陰集》。 ► 1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