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壬寅二月廿一日雍虞豈臨江宋□道士劉旻李文同登西峯之煙雲臺以登高望遠爲韻各賦四首

炎運昔中否,仙吏乃遁逃。 朝命三山侶,夕謝九州豪。 碧堰儼遺躅,杉桂若旌旄。 登覽值春晏,微雨灑蘭皋。 俯窺石壁峭,仰羨天路高。 愧無謝客才,翰墨聊復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炎運:指國家的命運或時運。
  • 中否:中止或衰敗。
  • 仙吏:指隱居或修道的人。
  • 遁逃:逃離,隱退。
  • 三山侶:指隱居山中的同伴。
  • 九州豪:指天下間的英雄豪傑。
  • 碧堰:青綠色的堤壩。
  • 遺躅:遺留下來的足跡。
  • 杉桂:杉樹和桂樹,這裏指山中的樹木。
  • 旌旄: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這裏比喻樹木的茂盛。
  • 春晏:春末。
  • 蘭皋: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
  • 謝客才:謝靈運的才華,謝靈運是南朝宋的文學家,以山水詩著稱。

翻譯

國家的命運曾一度中止衰敗,那些隱居的修道者也選擇了逃離。朝廷的命令召集了山中的隱士,而夜晚則告別了天下的英雄豪傑。青綠色的堤壩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山中的杉樹和桂樹如同茂盛的旗幟。在這樣的春末時節,我們登上了煙雲臺,微雨灑在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俯瞰着陡峭的石壁,仰望着高遠的天空。我感到慚愧,沒有謝靈運那樣的才華,只能隨手操起翰墨,寫下這些文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同伴在春末登高望遠的情景,通過對國家命運、隱士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感慨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炎運」、「仙吏」、「碧堰」等,構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細膩的畫面。同時,通過對「謝客才」的自謙,展現了作者的謙遜和對文學的熱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劉永之

元臨江清江人,字仲修,號山陰道士。少隨父宦遊,治《春秋》學,工詩文,善書法。日與楊伯謙、彭聲之輩講論風雅,當世翕然宗之。明洪武初征至金陵,以重聽辭歸。有《山陰集》。 ► 1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