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驛西:驛站西邊。
- 斜日:斜陽,夕陽。
- 秋欄:秋天的欄杆。
- 思渺綿:思緒遙遠而綿長。
- 斷蓬: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蓬,一種植物,易被風吹斷,隨風飄轉。
- 故國:故鄉。
- 清鏡:明鏡,比喻清澈的湖水或月亮。
- 流年:流逝的年華。
- 世事:世間的事情。
- 徒爾:徒然,白白地。
- 心期:內心的期望。
- 荀家:指東漢時期的荀淑家族,以賢良著稱。
- 因緣:緣分,關係。
翻譯
夕陽斜照在驛站西邊的窗前,我獨自倚着秋天的欄杆,思緒飄渺而綿長。 幾尺長的斷蓬讓我慚愧於遠離故鄉,一輪明鏡般的月亮讓我感嘆流逝的年華。 已經知道世間的事情都是徒勞,即使內心有所期待也只是偶然。 我空有愧對荀家那樣賢良的兄弟,大雁南飛,魚兒游去,都是因爲緣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對流逝時光的感慨以及對人生無常的領悟。詩中,「斜日」、「秋欄」、「斷蓬」、「清鏡」等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淒涼而深遠的意境。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世事的無奈和對緣分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深沉的人生感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羅隱詩歌的獨特魅力。

羅隱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