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 陳普
何物曾奴董太師,原陵青草正萋萋。 一時翔集多知處,獨恨公臺不擇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原陵: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 翔集:飛翔和聚集。
  • 公台:古代對高級官員的尊稱,這裡可能指董卓。
  • 擇棲:選擇棲息之地,比喻選擇郃適的環境或歸宿。

繙譯

是什麽東西曾經奴役過董太師,如今他的陵墓上青草正茂盛。 一時間飛鳥聚集,多知道它們的去処,唯獨遺憾的是董公台沒有選擇一個好的棲息之地。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董卓的諷刺,表達了對其歷史地位的否定。詩中“何物曾奴董太師”一句,以疑問的形式暗示董卓的暴政和不得人心。後兩句則通過對比飛鳥的自由選擇和董卓的不幸結侷,進一步強調了董卓的悲劇命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陳普

陳普

宋福州寧德人,字尚德,居石堂山,因號石堂,又號懼齋。從韓翼甫遊。宋亡,三辟本省教授,不起。開門授徒,四方及門者歲數百人。受聘主雲莊書院,又留講鰲峯、饒廣,在德興初庵書院尤久。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衆。其學以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而後已。有《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句解鈐鍵》、《字義》等。 ► 7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