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葛嘆

· 邵寶
漢鼎三分,湯七十里。莘野輟耕,臥龍亦起。夫何爲乎,殷興劉圮。 有臣無君,猶君無臣。玄德非天,錫彼禪乎復何人。 出師二表徒爲陳。伊邪葛邪,伯仲皆天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漢鼎三分:指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 湯七十里:商湯以七十里之地起家,最終建立了商朝。
  • 莘野輟耕:指商湯的賢臣伊尹,原在莘野耕種,後被商湯發現並重用。
  • 臥龍亦起:指蜀漢丞相諸葛亮,號臥龍,後出山輔佐劉備。
  • 殷興劉圮:指商朝興起,而漢朝衰敗。
  • 有臣無君:指有賢臣而無明君。
  • 玄德非天:玄德指劉備,這裏意指劉備並非天命所歸。
  • 錫彼禪乎復何人:錫,賜予;禪,禪讓。這裏指如果劉備不是天命所歸,那麼誰又是呢?
  • 出師二表:指諸葛亮的《出師表》。
  • 伊邪葛邪:指伊尹和諸葛亮。
  • 伯仲皆天民:伯仲,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這裏指伊尹和諸葛亮都是天命所歸的賢臣。

翻譯

三國鼎立,商湯以七十里之地興起。伊尹在莘野停止耕種,諸葛亮也出山輔佐劉備。爲何商朝興盛而漢朝衰敗?有賢臣而無明君,就像有明君而無賢臣一樣。劉備並非天命所歸,那麼誰又是呢?諸葛亮的《出師表》也只是徒勞陳述。伊尹和諸葛亮,他們都是天命所歸的賢臣。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三國和商朝歷史的對比,探討了賢臣與明君的關係,以及天命所歸的問題。詩中,「漢鼎三分」與「湯七十里」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商湯的崛起和三國的分裂。伊尹和諸葛亮的形象,則體現了賢臣的重要性。最後,詩人對劉備的質疑和對諸葛亮的評價,表達了對歷史和命運的深刻思考。

邵寶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國賢,號二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許州知州,躬課農桑,仿朱熹社倉,立積散法。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教人以致知力行爲本,革數十年不葬親之俗,奏請停開銀礦。寧王朱宸濠索詩文,峻卻之。正德四年遷右副御史,總督漕運,忤劉瑾,勒致仕。瑾誅,升戶部右侍郎,拜南禮部尚書,懇辭。詩文以李東陽爲宗。諡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有《漕政舉要》、《慧山記》、《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