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二首

· 張寧
羽書昨夜報居庸,百萬雄師下九重。 天子垂衣臨大漠,羣臣端笏扈元戎。 禁中已乏迴天諫,閫外誰成闢地功。 千古澶淵扶日轂,令人長憶寇萊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羽書:古代傳遞緊急軍情的文書,插有鳥羽表示迅速。
  • 居庸:關名,位於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是古代的軍事要塞。
  • 九重:指天子所在的皇宮,也泛指朝廷。
  • 垂衣:形容帝王無爲而治,此指天子親自出徵。
  • 大漠:廣闊的沙漠,此指邊疆。
  • 端笏:手持笏板,表示恭敬。笏,古代大臣朝見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記事或指畫。
  • 元戎:主帥,此指天子。
  • 迴天:比喻力量大,能扭轉難以挽回的局面。
  • 閫外:指朝廷之外,或特指邊關。
  • 闢地:開闢疆土。
  • 澶淵:地名,位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北宋時曾在此與遼國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 寇萊公:即寇準,北宋政治家,曾力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

翻譯

昨夜緊急軍情文書報告居庸關的戰況,百萬大軍從皇宮出發,奔赴戰場。天子親自出徵,面對廣闊的邊疆,羣臣手持笏板,恭敬地隨同天子出征。朝廷中已缺乏能夠扭轉乾坤的諫言,而在朝廷之外,誰能成就開闢疆土的功業呢?千古流傳的澶淵之盟,如同扶持着太陽的車輪,讓人長久地懷念起寇萊公。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緊急的軍事行動和天子親自出徵的場景,通過對比朝廷內外的不同情況,表達了對能夠扭轉局勢、開闢疆土的英雄人物的懷念。詩中「羽書」、「居庸」、「九重」等詞語勾勒出了緊迫的戰爭氛圍,而「垂衣」、「端笏」則展現了天子和羣臣的莊嚴形象。結尾提及「澶淵扶日轂」和「寇萊公」,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英雄人物的讚頌,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仰。

張寧

明浙江海鹽人,字靖之,號方洲。景泰五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擢都給事中。言京衛武職,人員既衆,又多老弱,宜嚴加考覈。格不行。憲宗時出爲汀州知府,以簡靜爲治。以病免歸。致仕後家居三十年,累薦不起。工書畫,能詩。有《方洲雜言》、《奉使錄》、《方洲集》。 ► 1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