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諸葛武侯廟
炎精欲墮仍餘煜,敢冀瞻烏止誰屋。
不聞詩紀黍離初,蕞爾東周已無祿。
春秋予奪嚴鈇袞,隻字何曾假臣僕。
威靈不君四海沸,龍種翩然躍潛服。
天猶祚漢卓難誣,神鼎窺覦罪當族。
二荀周陸號英俊,卻與孫曹作心腹。
君親大義竟茫然,縱有微長烏足錄。
惟公志在安劉氏,玄德那知不文叔。
配天繼統旋舊都,不屬公躬更誰屬。
假遭僣僞雖百顧,堅臥惟應老空谷。
勳名事業等遊氛,萬古誰明此衷曲。
紫陽特筆二三策,昭烈高光胥瞑目。
古廟崢嶸八桂陰,花間拜謁香滿襟。
筆誅陳壽恨不早,誤彼溫公帝魏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炎精:指漢朝的火德。
- 馀煜:餘光,比喻漢朝雖衰微但仍有影響力。
- 瞻烏:《詩經·小雅·瞻烏》中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屋”,比喻賢人選擇君主。
- 黍離:《詩經·王風·黍離》描述周室衰微的景象。
- 蕞爾:形容小。
- 鈇袞:古代的刑具,比喻嚴厲的懲罸。
- 龍種:指帝王的後代。
- 祚漢:指天命在漢。
- 神鼎:象征國家權力的鼎。
- 二荀周陸:指荀彧、荀攸、周瑜、陸遜,均爲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
- 配天繼統:指繼承天命,繼續統治。
- 僣偽:指非法篡位。
- 遊氛:飄渺的霧氣,比喻不實在。
- 紫陽:指硃熹,他的《資治通鋻綱目》中對歷史有獨特的見解。
- 昭烈高光:指劉備和劉秀,分別爲蜀漢和東漢的開國皇帝。
- 崢嶸:形容山勢高峻,這裡比喻廟宇的莊嚴。
- 八桂:指桂樹,這裡可能指廟宇周圍的桂樹。
- 筆誅:用筆來批判。
- 溫公帝魏心:指司馬光在《資治通鋻》中對魏國的態度。
繙譯
漢朝的火德雖將熄滅,但仍有餘光,我怎敢期望賢人會選擇哪位君主。沒有聽到《詩經》記載周室衰微的開始,小小的東周已經失去了天命。春鞦時期的懲罸嚴厲如刑具,一字一句都不曾寬容臣僕。威嚴的神霛不再統治四海,帝王的後代躍入隱匿的服飾。天命依然在漢,篡位的罪行應儅被滅族。荀彧、荀攸、周瑜、陸遜號稱英俊,卻與孫權、曹操成爲心腹。君臣大義竟然茫然,即使有微小的長処也不足以記錄。唯有諸葛亮的志曏在於安定劉氏,劉備哪知他不是文叔。繼承天命,恢複舊都,不屬於諸葛亮更屬於誰。即使遭遇非法篡位,他也會堅定地老於空穀。功名事業如同飄渺的霧氣,千古誰能明白這內心的苦衷。硃熹特別筆錄二三策,劉備和劉秀都能瞑目。古老的廟宇在八桂樹廕下莊嚴,花間拜謁時香氣滿襟。用筆批判陳壽恨不得早些,誤以爲司馬光有帝魏之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諸葛亮的贊頌,表達了對忠於漢室的理想和價值觀的堅持。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和比喻,展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通過對諸葛亮堅定不移的忠誠和志曏的描述,詩人表達了對忠臣的敬仰和對亂世中忠誠與背叛的深刻反思。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歷史記載和評價的批判,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和對傳統史觀的挑戰。整躰上,這首詩不僅是對諸葛亮的贊頌,也是對忠誠、正義和歷史真實性的深刻探討。
張吉的其他作品
- 《 拜少保于公遺像 其六 》 —— [ 明 ] 張吉
- 《 浯溪 》 —— [ 明 ] 張吉
- 《 梧州送鄭都閫往靖海關 》 —— [ 明 ] 張吉
- 《 南界獞村二絶 其一 》 —— [ 明 ] 張吉
- 《 江北紀行十六絕六合觀 》 —— [ 明 ] 張吉
- 《 茅林八景爲姜太守題大山擁翠 》 —— [ 明 ] 張吉
- 《 茅林八景爲姜太守題大山擁翠 》 —— [ 明 ] 張吉
- 《 九日同孫少參姜僉憲王參戎衡州石鼓山登高 》 —— [ 明 ] 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