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兩姓:指兩個朝代,這裏指明朝和清朝。錢謙益在明朝爲官,後投降清朝。
- **無據:沒有依據、標準,這裏指進退都沒有正當合適的理由。
- **覆酒甕:意爲書沒有價值,只能用來蓋酒罈。
- **詠香囊: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寫《嬌兒詩》,其中「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豪鷹毛崱屴(zè lì),猛馬氣佶傈。截得青篔簹,騎走恣唐突。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又復紗燈旁,稽首禮夜佛。仰鞭罥(juàn)蛛網,俯首飲花蜜。兒當速長大,探雛入虎穴。當爲萬戶侯,勿守一經帙。」等句描寫孩子的種種活潑姿態,有學者認爲「詠香囊」可能類似這種對小兒姿態的一些描寫內容,這裏推測是對錢謙益詩詞風格的一種調侃,認爲其格調不高 。
- **逃禪:本來指僧人逃避塵世,這裏指錢謙益晚年皈依佛門等行爲。
- **孟八郎:孟郊排行第八,其事蹟或爲人處世上有些特點,這裏以孟八郎代指錢謙益帶有貶意。
翻譯
口口聲聲一生都在談論氣節與忠義,卻先後爲兩個不同朝代的君王效力。這樣進與退都沒有正當理由的人,寫出的文章怎麼會有光彩。(他的文章)真的只能用來蓋酒罈子罷了,還屢次能見到其作品中盡是些格調不高的內容。到了人生最後竟然跑去皈依佛門等,原來就是像孟八郎那樣(有這類讓人覺得不怎麼樣的行徑) 。
賞析
這首詩是乾隆對錢謙益的評價之作。整首詩充滿了批判意趣。開篇直入主題指出錢謙益雖平日講節義,卻失節侍奉兩朝君王,「進退都無據」更是一針見血指出其行爲的無準則性,這種違背傳統道德準則的行爲,導致詩人認爲他的文章也無法彰顯正能量。「真堪覆酒甕」極爲形象地表達乾隆對錢謙益作品價值的否定態度。「屢見詠香囊」以頗具嘲諷意味的表達暗示其作品格調不高。「末路逃禪去」又指出其人生後期的逃避行徑,最後以「原爲孟八郎」一句總結,將對錢謙益的貶斥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詩通過簡潔犀利的語言,清晰呈現出乾隆對錢謙益從品格到文學成就全方位的輕視與貶損,既是對錢謙益個人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主流價值觀對這類失節行爲的批判態度。
乾隆
即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後驅逐在內廷行走之僧道;釋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復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將宗室諸王所屬旗人,均改爲“公中佐領”,即歸皇帝掌握。對漢族知識分子,採用籠絡與懲罰並行手段,既於乾隆元年開博學鴻詞科,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又大興文字獄,前後大案不下數十起,並借修書之便,銷燬或竄改大量書籍。對西北方面,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大小和卓木勢力,解決康、雍以來遺留問題。在位時六次南巡,多次進行鎮壓土司叛亂、農民起事戰爭,耗費大量錢財。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敗;陶醉於“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對敢於指斥時弊之官吏,常嚴加斥責。同時,對各省虧空嚴重、督撫多不潔身自愛之狀,知之甚詳。五十八年,接見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拒絕英國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並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佈明年禪位皇十五子顒琰。次年正月,舉行授受大典,自稱太上皇帝,仍掌實權。在位六十年。諡純皇帝。
► 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