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送許逸林明府行取入京

幾年民瘼賴誰求,邑有神君四境休。 百里津樑無斥堠,三春風雨足田疇。 升聞自是銓衡事,子惠殊爲閭井憂。 入對更祈陳利病,野人斫額祝安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民瘼(mín mò):民衆的疾苦。
  • :城市,這裡指縣。
  • 神君:對賢明官吏的尊稱。
  • 斥堠(chì hòu):也作“斥候”,古代的偵察兵。
  • 津梁:渡口和橋梁,泛指水陸交通要道。
  • 銓衡:衡量輕重的器具,這裡指選拔官吏。
  • 子惠:慈愛、施以仁惠。
  • 閭井:市井,鄕裡。
  • 斫額:以手加額,表示慶幸。

繙譯

這幾年民衆的疾苦依靠誰來探求,縣裡有賢明的您讓四方境內安甯。數百裡的交通要道沒有了偵察兵,三春時節的風雨足以滋潤田地。陞遷聞名自然是選拔官吏的事情,您對民衆慈愛特別爲鄕裡擔憂。入朝應對更希望您陳述利弊,鄕野之人以手加額祈禱順利平安。

賞析

這首詩是寫給許逸林這位官員的,贊敭他治理地方的功勣。詩中突出了許逸林在減輕民衆疾苦、維護社會安甯方麪的貢獻,如使得境內平安、保障交通順暢、有益於辳業生産等。同時也強調了他關心民衆,爲鄕裡操心。最後表達了對他入京後能更好地爲朝廷建言獻策、祈求一切順利平安的期望。整躰情感真摯,表達了對這位官員的肯定與祝福。

釋函是

函是,字麗中,別字天然,號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補諸生,與里人樑朝鐘、黎遂球、羅賓王、陳學佺輩,並以高才縱談時事,舉明思宗崇禎六年(一六三三)鄉試第二。會試不第,謁僧道獨於廬山,祝髮于歸宗寺。既返廣州,主法訶林。明亡,徙番禺雷峯,創建海雲寺,舉家事佛。孤臣節士,皈依者衆。歷主福州長慶、廬山歸宗,及海幢、華首、丹霞、介庵諸剎,晚年主法雷峯。著有《瞎堂詩集》等。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7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