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

千株紅照日,深淺染啼痕。 不盡湘妃淚,難招蜀帝魂。 芳心隨野闊,春色向人論。 莫以悲歡態,年年醉石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湘妃:傳說中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後二女投湘江殉情,成爲湘江女神。
  • 蜀帝:這裏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杜宇,死後化爲杜鵑鳥。

翻譯

成千上萬株的杜鵑花紅得映照太陽,深深淺淺像是染着啼哭的淚痕。那無盡的湘妃的眼淚,也難以召回蜀帝的靈魂。花兒的芳心隨着曠野開闊,春天的景色與人談論。不要用悲傷歡喜的姿態,年年在石門沉醉。

賞析

這首詩以杜鵑花爲主題,通過描寫其豔麗的色彩和與古老傳說的聯繫,營造出一種悽美而略帶哀怨的氛圍。「千株紅照日」展現了杜鵑花盛開時的繁茂與明豔,「深淺染啼痕」則賦予其一種傷感的情緒。提及湘妃淚和蜀帝魂,增添了神祕而哀怨的色彩。後面寫芳心隨野闊,春色向人論,展現出自然的壯闊與美好可與人分享交流。最後說不要總是以特定的情感姿態,年年在石門沉醉,有一種對生命和情感的思考在其中。整體詩詞語境優美,寓意深遠,借杜鵑花表達了對自然、傳說和人生的感悟。

釋函是

函是,字麗中,別字天然,號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補諸生,與里人樑朝鐘、黎遂球、羅賓王、陳學佺輩,並以高才縱談時事,舉明思宗崇禎六年(一六三三)鄉試第二。會試不第,謁僧道獨於廬山,祝髮于歸宗寺。既返廣州,主法訶林。明亡,徙番禺雷峯,創建海雲寺,舉家事佛。孤臣節士,皈依者衆。歷主福州長慶、廬山歸宗,及海幢、華首、丹霞、介庵諸剎,晚年主法雷峯。著有《瞎堂詩集》等。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7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