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答洪月樵

憶昔游泮池,詞場結交盛。 識君人叢中,神彩朗月映。 示我帖括文,妙義闡思孟。 奪標童子軍,時畏此敵勁。 詩才尤敏捷,落筆春泉迸。 兼長賈董策,萬言論時政。 鵬翼搏扶搖,只待風月橫。 所願豈溫飽,欲佐堯舜聖。 餘亦志青雲,道同陪嘯詠。 朝遊聯衣袂,夕飲將燈檠。 光景宛目前,事隔兩塵夐。 海邦鼎革來,新學方馳競。 一唱而百和,同音若笙磬。 聞人彈古詞,齒冷加譏評。 而我與夫子,頓減飛騰興。 落魄兩青衫,老大意不稱。 初日出東方,彈丸被兼併。 伶俜新寡婦,羞再窺妝鏡。 誰知耳後珠,照國非照乘。 出門望新高,萬丈懸危嶝。 上自白玉苗,採之慾誰贈? 自有此山來,積雪翠微互。 登高懷美人,長嘯天地暝。 浪捲前朝去,雲海空濎瀅。 成功逐荷蘭,延明一線命。 兒孫非霸才,窮波坐蹬蹬。 靖海樓船來,一舉降諸鄭。 從此屬神州,鳳歷春王正。 海疆本盜藪,民俗頗剽輕。 滔滔婆娑洋,蛟鱷時游泳。 二百餘年中,揭竿亂靡竟。 淡江軍幕開,伏莽始稍定。 方面託名臣,政治較昔勝。 星羅起衙寺,丹刻俱華靚。 蛛絲牽電線,羊腸通軌徑。 豈知好江山,拱手讓他姓。 幾處呼倉葛,失主旋掃淨。 嗟餘避風鳥,回惑迷本姓。 飛去生處樂,飢驅還入阱。 振翮觸羅網,聲發懼禍應。 安敢華廈居,自屏邃壑靘。 家世鼎鍾業,墜落已無剩。 愧君贈我詩,滿紙猶餖飣。 邇來久謝客,車馬絕蘿磴。 閉門惟種菜,不求彭澤令。 茆齋臨清溪,瀟灑置幾登。 青山隔牆頭,時來竹欄憑。 索性畏俗氛,與君頗同病。 既遠磨涅場,庶葆堅白行。 回思半生事,一夢邯鄲醒。 詩詞雖無用,未忍棄破甑。 汐社自唱酬,尚有知音聽。 共君素位行,休悲辱泥濘。 憤懣種豆歌,須防漢庭偵!
拼音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