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寄贈梁任公先生啓超

歌風空憶漢天子,大地煙塵竄蛇豕。 悽絕遺山野史亭,有淚如鉛和筆泚。 憶歲戊戌秋八月,南海入朝正綱紀。 改弦更張清廟瑟,聖人側席心腹恃。 蜀亮秦猛今再生,太阿何妨柄授以。 同升弟子盡豪傑,教冑曰夔共工倕。 良朋一德致中興,大快民心民權畀。 豈知皇天未悔禍,狂瀾忽撼中流砥。 一摘再摘黃臺瓜,鴟鴞鴟鴞我室毀! 間道匆匆衣帶詔,釣黨銀鐺付六理。 宮中堯舜復垂簾,誤召黃巾聯指臂。 七雄旗鼓叩關來,瑤水西巡事去矣。 金繒傾國救目前,岌岌朝庭南宋比。 當日誰人秉國鈞,食參之肉罪難抵。 迴鑾以來局一變,稍稍維新轉針指。 司農仰屋杼軸空,起視敵人又窮鄙。 十羊九牧政多門,何救乾坤墜荊杞。 逐臣星散海西東,死灰復燃天所使。 國魂一縷續能長,誰肯煎膠奇鳳觜? 頃歲成王已嗣立,委裘而朝萬方喜。 相王攝政今周公,整頓河山及表裏。 百廢俱舉須得材,環顧盈廷厭諾唯。 頗聞金雞議放赦,故劍重求行自此。 新會先生南海徒,環球尋遍佳山水。 三載攀龍哭鼎湖,待呼養晦下邳圯。 南海著書亦健在,師生復位早晚耳。 震旦能者大有人,豈與箕子同斬祀。 睡獅一醒據地吼,虎豹帖伏如狗彘。 由來良醫遇扁鵲,病入膏肓術能起。 九萬鵬程候好風,驚天事業從今始。 嗟餘不幸投荒裔,冢中枯骨生猶死。 泥犁鬼趣苦可知,何足重陳污君耳。 獨嘆仁人君子心,四海一家不歧視。 慚愧俱爲軒頊裔,西子不潔已非美。 手種齋前白楊樹,愁來酹酒歌蒿里。 隴西家聲自我墜,盡傾東海難洗恥。 仰瞻高鳥思奮飛,毛羽未豐猶有俟。 安得巨靈伸長臂,憑空拔之出塵滓。 烏頭變白更無期,發種種矣馬加齒。 恭聞高軒將遠過,蓬萊雲氣東來紫。 雙雙鳧舄未朝天,遊戲十洲採芳芷。 七寶莊嚴定有人,長篇我獨賡詩史。 他年杜集附嚴詩,知有畸人逃畏壘。
拼音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號癡仙,又號無悶道人。臺灣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時期臺灣最富盛名的傳統詩社「櫟社」創始人,臺灣豪族霧峯林家下厝林文明之養子。朝崧年少時即熱衷詩歌創作,1895年日本領檯,時年廿一,與家人內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臺,停留數月後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臺定居。返臺後,他與洪棄生、賴紹堯、林幼春、陳瑚、呂敦禮、陳懷澄等詩友時相唱和作詩。1901年其詩題已出現「櫟社」之名,1902年他與侄子幼春-及彰化賴紹堯出面倡組櫟社,1906年櫟社正式組織化,以癡仙等九人爲創始者。隨著1906年底臺南南社、1909年臺北瀛社的成立,臺灣三大詩社鼎足分立之勢乃告確定。1910年櫟社在癡仙主持下,於臺中舉行庚戌春會,共有社員二十人、南北詩友三十一人蔘加,這是日治時臺灣詩社第一次大規模的共同集會活動。1911年櫟社邀請梁啓超訪臺,梁氏對癡仙、幼春叔侄之文學才華,深表肯定。癡仙晚年當對兩件社會活動十分投入,其一是臺中中學的創設,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組的「同化會」。同化會由於臺灣總督府的打壓,旋歸失敗,癡仙經此打擊,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癡仙詩的內容,多描述日本領檯後傳統文人苦悶無奈的心境,以及對祖國孺慕怨責的情緒,後作品則可看出逐漸強化對臺灣本土的認同與關注。詩風以感傷頹靡爲主調,文字清麗多姿,可說是日治前期臺灣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詩人。  林朝崧詩,目前通行之版本爲《無悶草堂詩存》,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由櫟社詩友合力編輯,由鹿港信昌社印行,於昭和八年(1933)分成兩冊裝訂(上冊爲一至三卷,下冊爲四至五卷)出版。全書五卷,收錄各體詩共八百餘首,附錄詩餘一卷,共四十五題六十一首。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第八、九冊兩冊所收《無悶草堂詩存》,系根據原刊本複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爲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見於其他已出版詩集,或未出版櫟社詩稿的林朝崧詩。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二種所收《無悶草堂詩存》,乃根據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錯字。。其詩另有一原始版本,名爲《無悶草堂詩鈔》於1919~1923年連載於《臺灣文藝叢志》(未以單行本出版)。兩種版本所收作品頗有出入,但《詩鈔》所收總數較《詩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