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房師潘瑤圃夫子
婆娑洋外雲濛濛,海水流血千里紅。
朝廷頻年拜驃騎,戈船百道趨瀛東。
先生落落人中傑,栽花滿縣肝腸熱。
捧檄偶參鸛鵝軍,請纓直到鯤鵬穴。
毒霧飛鳶瘴癘侵,風濤出沒幾呻吟。
文淵觸熱軍多死,馮異移營病轉深。
騎鯨一去風悽惻,滿軍旌旆黯無色。
公已天上作神仙,我尚山中拾橡慄。
生未迎謁死不知,九州豺虎紛猖披。
昨日故人一書至,聞訃已在黃花時。
側身西望再拜哭,感恩何止歌鳴鹿。
傷心獨照戴盆冤,易簀猶聞訊空谷。
憶昔妖童赴會初,杞人憂天曾上書。
妄意夷甫識石勒,誰知張角結封諝。
一朝環海煙塵起,意外風波來萬里。
無瑕白璧染成緇,誰信此中有君子。
先生得信驚且疑,逢人到處詢項斯。
兩年薏苡消無影,一紙瑤函告有司。
自從喪亂苦兵革,幼安曜卿坐不得。
破產頻求博浪錐,飛書屢進繞朝策。
肉食無謀藿食愁,陳兵還爲賦同仇。
手書露布告鄉里,不滅黃巾誓不休。
裹瘡吮血幾征戰,臂上長弓腰間箭。
也知小丑終成擒,爭奈先生長不見。
伏波橫海又登壇,幕府回頭淚不乾;
滿堂賓客如龍虎,尚恨軍中少一韓。
況我生平感恩誼,出師未遂封侯志;
但識師恩同國恩,敢論有位與無位。
人生大節君師親,高堂矧有洗夫人。
溫嶠絕裾終是孝,班超投筆寧爲身。
前朝殺賊深山裏,知公九原聞必喜;
今日焚巢濁水濱,知公九原恨無垠。
一喜一樂緣何切,只爲千秋重名節;
共誇桃李盛門牆,不使豺狼留窟穴。
地角天涯道路長,可憐丹旐尚他鄉;
一棺寂寞荒祠外,只有門生吊夕陽。
拼音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