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許厝寮避賊至集集內山,次少陵「北征」韻
皇帝元年秋,閏八月初吉。我遁於內山,潛伏野番室。
深林暗無光,白晝不見日。破屋兩三間,茅茨雜蓬蓽。
閉戶深藏匿,逢人未敢出。涕泣望烽煙,皇皇如有失。
自顧流離中,有生不如勿。破產購一錐,報國心空切。
至今一回首,精神猶恍惚。不知歷險艱,奔走何時畢。
側身萬峯巔,秋風吹瑟瑟。但見陣雲飛,川原日流血。
人煙半蕭條,鬼火互明滅。行行集集山,夙稱生番窟。
濁水噴其中,日夜浪瀎潏。路盤蒼穹高,石迸厚地裂。
一夫可當關,駟馬不容轍。生平耽煙霞,到此暫心悅。
徒步隨狙公,自拾棗與慄。哭類阮籍窮,狂等費貽漆。
一身墜蠶叢,傳聞百無實。因思世人巧,益嘆我躬拙。
徘徊望鄉山,目極飛鳥沒。涼颸從東來,颯颯動木末。
遙想故城裏,狐鼠共巢穴。殺人如亂麻,街衢堆白骨。
往者擒賊王,陳兵太倉卒。未抽靴裏刀,已失囊中物。
遂令劫運開,鬇鬡變蓬髮。使我攖不測,志氣長軫結。
同謀袖手觀,含涕獨嗚咽。未識此時恨,何日得伸雪。
經旬宿荒崖,兩腳垢不襪。枯木架繩牀,逼窄僅容膝。
有時抱書眠,肱曲腰又折。有時澤畔行,青衫換短褐。
父老兩三人,坐談輒終日。道及當時事,滿座皆戰慄。
延我至其家,雞黍競羅列。一飯等千金,大義高巾櫛。
回顧獅子峯,蛾眉才一抹。有弟滯牛山,多時悲契闊。
老母缺晨昏,思之如飢渴。路逢負戈侶,撞胸不敢喝。
所聞多異辭,兩耳亂喧聒。彼衆而我寡,有口向誰說。
桓桓林總戎,昨日方簡卒。萬騎出羅城,軍容甚開豁。
猛如出柙虎,捷若搏雲鶻。行見掃妖氛,賊徒爭豕突。
況有斗六門,天塹險無匹。背城鼓而東,一戰勝可決。
威過摧枯芒,勢成破竹疾。屈指旬日內,匹夫可以奪。
又聞募鄉兵,朝暮尤斯拔。橫海戮長鯨,萬弩伺俱發。
此謀如得就,大功可書碣。指日見昇平,乾坤收肅殺。
嗟予走空山,於今已五月。一息氣尚存,此念未容絕。
如何螻蟻輩,偏覺肝腸別。甘心爲異類,不復憂蕩析。
攘攘著黃巾,爲厲及嫗{女目}。四顧遍豺狼,保身慎明哲。
豈不思請纓,空手難爲烈。撫景自酸辛,吟詩聊度活。
寂寂紅葉山,遙遙紫薇闥。此身雖在野,此心唯向闕。
安危大臣在,金甌豈患缺。只憂道路長,獻策終不達。
拼音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