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行,贈曾汝泉

一年相逢不相識,幕府風高森列戟。虎皮坐對虎牙開,咫尺軍門千里隔。 一年相識不相逢,水中犬吠桃花濃。手疊彩箋入城去,白雲望斷山千重。 今年逢公公不見,匆匆行李將移硯。空憐李、杜舊知名,誰道尹、邢還避面。 從此世亂各東西,我走空山君鰲西;四圍烽火音書渺,萬疊峯巒狨鬼啼。 狨啼鬼嘯人蹤斷,杜老悲歌空自嘆。底事因緣二字真,識君偏遲在多難。 幽齋九月黃花開,君攜襆被入山來;半生飢渴一朝慰,話長不覺雞聲催。 明朝贈我詩四章,字字真珠帶異香;昨日投我詩一冊,語語纏綿兼悱惻。 由來情至詩即工,芙蓉出水天然紅;四年浪跡鵬海上,高歌往往來天風。 而今干戈滿平地,滄海橫流何處避?與君同是淪落人,得君且拚十日醉。 左手招徐福、右手揖仲連,狂呼黃鶴飛上天;摘列星,當酒錢。 如何相逢遽相別,別時月圓今月缺;留君不住我心悲,望君不來我心結。 心結心悲那可言,寄書聊復詢寒暄。天涯別有相思處,月白風清兩斷魂。
拼音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