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經年避賊寇,遷徙無定宿。有客晨過門,言善君平卜。
長揖前致辭,再拜發龜櫝。自從喪亂來,八口滯空谷。
供億無故人,反噬有僮僕。親朋多白眼,羣奸遙側目。
入海愁蛟龍,登山畏虺蝮。吾寧居九夷,負矢射麋鹿;
將委心任運,彫零依草木。吾寧請長纓,中原競馳逐;
將浮沉觀變,憔悴匿林麓。吾寧依劉表,附會救饘粥;
抑將說隗囂,辨論窮反覆。吾寧學杜甫,悲歌以當哭;
抑將效揚雄,清靜自投閣。寧百折不回,守身如守玉;
將模棱兩可,與世同齷齪。絕溫嶠裾,將戲老萊服。
搖顧榮扇,將採陶潛菊。寧爲轅下駒,將作雲中鵠。
寧朝秦暮楚,將夜行晝伏。寧去依他人,抑來爲宗族。
寧四海爲家,抑一枝自足。吁嗟天下亂,舉世方皆濁。
瓦釜競雷鳴,幹鏌埋地獄。豺虎橫咆哮,麒麟遭鞭樸。
衣繡原非榮,披褐詎雲辱。世無平不陂,道無往不復。
詹尹將拂龜,賈生或賦鵩。何者爲吉凶,何者爲禍福?
知幾有神明,尚其再三告。客聞呀然笑,釋策止弗瀆。
王績醉爲鄉,志和船作屋。在我求其是,到處皆安樂。
七子沉湎同,三閭清醒獨。用行君之意,何必問龜殼!
拼音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