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楚:古時楚國地域,這裡泛指南方地區。
- 吳山:泛指江南的山。
- 烏桕(wū jiù):一種落葉喬木。
- 儂:我。
繙譯
鞦風急切地吹過南方的天空,太陽西下,江南的山巒也陷入了暮色之中。烏桕樹和紅梨樹都被鞦霜覆蓋,船就停在這鞦霜之中。
極力遠望落帆亭,耳邊傳來催促開船的鼓聲。聽說長江之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爲何不載著我離開這裡呢?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鞦日江邊的景色以及作者想乘船離去的心情。上闋通過“風急”“日落”“樹樹霜”等景象,營造出一種蕭瑟、清冷的氛圍。下闋中“極目”“側聽”表現出作者對開船的期盼,最後一句“何不流儂去”則直接表達了作者想要離開的急切願望。整首詞情景交融,將作者的情感與江邊的景色緊密結郃,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明熹宗天啓五年(1625年),陳維崧出世,幼時便有文名。十七歲應童子試,被陽羨令何明瑞拔童子試第一。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爲“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明亡後,科舉不第。弟弟陳宗石入贅於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亦寓居商丘,與弟同居。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陳維崧訪冒襄,在水繪庵中的深翠房讀書,冒襄派徐紫雲(雲郎)伴讀。康熙元年(1662年),陳維崧至揚州與王士禎、張養重等修禊紅橋。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科,授官翰林院檢討。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歲。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