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目井感賦百韻

夙披縣圖經,龍目稱幽奇。抱此一十年,欲見更無期。 甲寅春三月,往教海之涯。因與龍目近,遂起觀泉思。 攜筇招野叟,道我與前馳。靡靡踰阡陌,數裏無煙炊。 榛?積碎瓦,頹垣壓茅茨。十室無一存,存者唯石基。 彳亍到井陘,蕭瑟尤堪悲。兩目復何有,一水空清漪。 菪菪澗中石,毿毿井中菭。草花黃白色,不辨薋菉葹。 維時日亭午,我行頗倦疲。披襟席地坐,對叟髮長噫:我昔按圖經,龍目不似茲。 得毋人好事,好景憑意摛。野叟聞之泣,抆淚煎致辭:伊昔稱樂土,俯仰皆有資。 所賴賢父母,寬猛政並施。夜眠少閉戶,年兇不啼飢。 堂堂楊明公,版築相地宜。城建三十載,黎庶無猜疑。 漳、泉若家室,出入相怡怡。雞黍羅盤錯,醇醪滿缶卮。 臘蠟常酬酢,秋冬有饋遺。爾時雙龍目,夾井大如箕。 泠泠噴其下,清冽甘如飴。前面栽修竹,後面植芳籬。 十步一屋,五步一茅籬。禽鳥鳴春夏,花果色參差。 種種好光景,顧盼解人頤。嗣後太平日,文武多恬熙。 黠吏若狨鬼,健役如虎?。道逢剽劫賊,搖手謝不知。 肩輿下蔀屋,凜凜生威儀。從行六七人,沿路索朱提。 更誘愚頑輩,鷸蚌互相持。就中亨漁利,生死兩瑕疵。 死者臥沙礫,生者受鞭箠。黔婁殺黎首,倚頓遭羈縻。 一紙縣官帖,十戶中人資。因之昇平民,漸漸相凌欺。 或以衆暴寡,弱肉強食之;或以貧虐富,攘奪耕田犧。 以此積習久,氣類判蚩蚩。一人搆其釁,千百持械隨。 甥舅爲仇敵,鄉里相爛糜。村莊縱燎火,田園罷耘耔。 所爭非城野,殺人以爲嬉。遺禍及泉石,阿護身不支。 健兒持刀來,僉謂龍在斯。長繩曳之走,斫碎如蛤蜊。 邇來又十載,人情更險巘。得失起雞蟲,殺戮到妻兒。 發冢拋骸骨,剖腹吞心脾。浮雲淡白日,十里無人窺。 去歲東螺人,溝洫角雄雌。風波平地起,□炮聲如䢮。 逃遁或不及,怯命飽豾貙。而我六旬叟,奔走筋力羸。 亦復攜童孫,馳騁效騧驪。衣服置畛隰,農具去路岐。 倉卒離鄉井,狼狽依山陲。渴飲澗中水,飢餐山上葵。 隆冬寒氣裂,妻子服綌絺。中夜仰天臥,颯颯悲風吹。 起視故閭里,曖曖見竿旗。涼月照荒野,白骨何累累。 今春干戈息,花草無芳蕤。歸來見空壁,膏血猶淋漓。 房屋既蕩盡,竹木無條枝。冽彼山下泉,沙淤塞流澌。 荷鍤一爲鑿,涓滴始漣洏。君今睹灰燼,慎勿古人嗤。 古人原不詐,先生來則遲。我聽此言罷,嗚咽淚雙垂。 昔聞漢成帝,北宮流漫彌;又聞鬱林郡,涸澤兆癃罷。 由來古靈井,氣數關盛衰。此井豈其然,零落人所爲。 臺陽古荒服,滄桑無定時。自入版圖後,二百年有奇。 五方錯雜處,王化所難治。太守自廉潔,縣令自仁慈。 哀哀爾漳、泉,災害實自貽。東家持戈挺,西家列矛鍦。 爾燬我田屋,我奪爾膏脂。均之一自殺,相去不毫釐。 我願爾父兄,子弟戒循規;更願爾鄉黨,仁義相切偲。 乾坤有剝復,日月有盈虧。苟能推心腹,四海皆壎籯。 百歲永無患,福祿天爾綏。何必憤失所,喋喋相謷訾。 我志託山水,我心念瘡痍。先憂而後樂,此語本吾師。 區區一井間,何足系安危!所嗟填壑者,十稔兩流離。 悲憫恐無益,慷慨發歌詩。寄語採風者,陳之賢有司。
拼音

陳肇興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爲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爲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爲《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爲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爲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爲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雲:「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餘處,一爲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爲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爲「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爲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爲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