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二首
子云遊天祿,華藻銳初學。
覃思晚有得,晦顯無適莫。
寥寥鄒魯後,於此歸先覺。
豈嘗知符命,何苦自投閣。
長安諸愚儒,操行自爲薄。
謗嘲出異己,傳載因疏略。
孟軻勸伐燕,伊尹幹說亳。
叩馬觸兵鋒,食牛要祿爵。
少知羞不爲,況彼皆卓犖。
史官蔽多聞,自古喜穿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揚雄(yáng xióng):字子云,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 天祿:漢代宮廷中的藏書閣。
- 華藻:華麗的辭藻。
- 銳:敏銳,在此可理解爲擅長。
- 初學:初入門者,此指剛剛學習的人。
- 覃思(tán sī):深思。
- 適莫:指用情的親疏厚薄。
- 鄒魯:鄒,孟子故鄉;魯,孔子故鄉。後以「鄒魯」指文化昌盛之地,禮義之邦。
- 覺:覺悟。
- 符命: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 投閣:揚雄曾校書天祿閣,王莽篡漢時,劉歆之子劉棻因事株連揚雄。當獄吏來抓時,揚雄從天祿閣上跳下,差點摔死。
- 愚儒:愚昧的儒生。
- 卓犖(zhuó luò):超絕出衆。
翻譯
揚雄在天祿閣中研讀,他的華麗辭藻讓初學者感到敏銳而擅長。他深思到晚年纔有收穫,對於名聲的顯達或隱晦,並不在意親疏厚薄。在文化昌盛的鄒魯之後,他在這裏成爲先覺者。他哪裏曾知曉符命之事,又何苦自己跳閣呢?長安的那些愚昧儒生,操行本來就淺薄。他們出於排斥異己進行誹謗嘲笑,記載的流傳也因疏漏簡略。孟子勸說攻打燕國,伊尹努力勸說亳地(的君主)。他們攔住馬觸到兵鋒,吃牛是爲了求得祿爵。稍微懂得羞恥的人都不會這樣做,何況那些都是超絕出衆的人呢。史官們遮蔽了很多見聞,自古以來就喜歡牽強附會。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對揚雄的評價。詩中肯定了揚雄的文學才華和他在學術上的深思與成就,同時對他因捲入政治風波而遭遇的不幸表示了某種程度的同情和理解。詩中還批評了長安的一些愚昧儒生的淺薄操行以及史官記載的疏漏和穿鑿附會。
在藝術上,這首詩語言簡練,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獨特看法。通過對揚雄及其他歷史人物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人生、道德和歷史的思考。同時,詩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如將揚雄與長安愚儒進行對比,突出了揚雄的與衆不同,也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