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平時遇處暑,庭戶有餘涼。 一紀走南國,炎天非故鄉。 寥寥秋尚遠,杳杳夜光長。 尚可留連否,年豐粳稻香。
拼音

注釋

一紀:歲星(木星)繞地球一週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爲一紀。一作“乙紀”。 炎天:指南方。 杳杳:昏暗貌。

賞析

呂本中是兩宋之際的詩人、理學家。經歷靖康之變後,呂本中被迫漂泊南國。在南方生活的18年間,他幾乎居無定所,加之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氣候和生活習慣,故而其詩中屢屢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時局的譴責、無奈之情。從詩中的“一紀(12年爲一紀)”看,此詩當作於公元1138年前後,而這一時期的呂本中正奔波於江浙之間。 處暑,即出暑,意爲炎熱離開,長江以北地區早晚溫差加大,天氣開始轉涼。這首詩的前四句便從處暑這一節氣的地域、氣象特徵寫起。平時到處暑這一天,居室內外都開始有充裕的涼蔭;而自從移居南方這12年來,縱遇處暑也仍然要忍受炎熱的天氣。詩歌語言雖未着一“愁”字,看似平淡無力,卻暗含着詩人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苦楚和無奈之情。顯然,“平時”對應的是遠在北方的故鄉,一紀的時間雖不長,卻接一“走”字,將詩人漂泊南國、有家難歸的亂離之痛蘊含其間,爲讀者傳達出諸多身世之痛。詩歌后四句述己寂寞孤獨的南國生活。詩人面對炎炎長夏,只覺秋日遙遙無期,昏昏長夜,了無盡頭。這樣的生活似乎毫無可流連之處,好在野外還有粳稻飄香,豐年的喜悅彷彿給了詩人小小的慰藉。粳稻成熟,又是與故鄉不同的景象。 詩人藉助南北方天氣、作物的不同來表達自己處暑時分迥異的個人感受,進而抒發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可謂語淡而情深,言簡而意長。

呂本中

呂本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祖籍萊州,壽州(今安徽壽縣)人。仁宗朝宰相呂夷簡玄孫,哲宗元祐年間宰相呂公著曾孫,滎陽先生呂希哲孫,南宋東萊郡侯呂好問子。宋代詩人、詞人、道學家。 ► 13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