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衍公約看杏花

· 童冀
我生獨後邵康節,白首黃塵走阡陌。 興來猶作山水遊,不減當年謝康樂。 歸來讀書茅屋底,不悟庭中雨漂麥。 往年爲客上湘水,萬里不異僧行腳。 東還苕霅又十年,日夜思歸嘆蕭索。 移舟五湖吊范蠡,釃酒三高祠太伯。 豈無蒼弁晴嵐翠,亦有洞庭秋月白。 不問烏飛與兔走,自樂鳶飛共魚躍。 去年買舟上呂梁,橫波利石森戈戟。 狂吟不信風濤險,浩飲只恐滄溟窄。 眼中往往逢故人,謾說人民已非昨。 去年二月到燕城,官河水動冰初拆。 解裝孤館深閉門,塵纓未暇滄浪濯。 城西招提雙杏樹,聞道花開亦將落。 湯休妙語數見招,憐我同是江南客。 嗟餘臥病已旬浹,出門不奈東風惡。 西家蹇驢許相借,明日無風便如約。 政使飄零滿地香,共拾殘英帶冰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邵康節:即邵雍,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詩人,康節是他的諡號。
  • 謝康樂:即謝靈運,東晉至南朝宋時期的詩人,康樂是他的封號。
  • 庭中雨漂麥:比喻不關心家事,典出《世說新語·言語》。
  • 苕霅:指苕溪和霅溪,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內。
  • 蒼弁:指蒼山,在今浙江省境內。
  • 烏飛與兔走:比喻日月如梭,時間流逝。
  • 鳶飛共魚躍:比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 呂梁:指呂梁山,在今山西省西部。
  • 滄溟:指大海。
  • 湯休:指南朝宋時期的僧人湯惠休,以詩才著稱。
  • 旬浹:指十天。
  • 政使:即使。

翻譯

我生在邵康節之後,白髮蒼蒼,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奔波。興致來時,仍會去山水間遊玩,不遜色於當年的謝康樂。回到家中,在茅屋下讀書,卻未察覺庭院中的雨水已經打溼了麥子。往年作爲客人前往湘水,萬里行程如同僧人行腳一般。東歸到苕溪和霅溪已有十年,日夜思念着歸鄉,感嘆着蕭索。乘船遊五湖憑弔范蠡,在三高祠祭奠太伯。雖然有蒼山的翠嵐和洞庭湖的秋月,但我並不在意日月如梭,只願像鳶鳥和魚兒一樣自由自在。去年乘船上呂梁山,波濤中的利石如同戈戟般森嚴。狂吟詩篇,不懼風濤的險惡,豪飲美酒,只怕大海不夠寬廣。眼前常常遇到故人,他們輕描淡寫地說人民已非往昔。去年二月到達燕城,官河的水開始流動,冰塊初解。在孤館中深閉門扉,塵纓未及在滄浪中洗滌。城西招提寺有兩棵杏樹,聽說花也將要凋落。湯休的妙語多次相邀,憐憫我同是江南的遊子。我因病臥牀已十天,出門不耐東風的猛烈。西家的蹇驢答應相借,明日若無風便如約前往。即使花瓣飄零滿地香,我們也會拾起殘英,帶着冰塊咀嚼。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山水之遊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時光流逝和人生變遷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和比喻,如將邵康節和謝康樂作爲自己山水之遊的榜樣,用「庭中雨漂麥」來象徵自己對家事的疏忽,以及用「烏飛與兔走」和「鳶飛共魚躍」來對比時間的流逝和自由的追求。詩的結尾,作者以病中期待與友人共賞杏花的情景,表達了對友情和美好事物的珍視。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豁達的胸懷和對生活的熱愛。

童冀

明浙江金華人,字中州。洪武時徵入書館。與宋濂、姚廣孝等相唱和。出爲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以罪死。有《尚絅齋集》。 ► 3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