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泛灧(fàn yàn):亦作“泛灩”。浮光閃耀貌。
- 堞(dié):城上如齒狀的矮牆。
- 大令:指王獻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右軍將軍王羲之第七子。在兄弟中書法成就最爲突出,與其父王羲之竝稱爲“二王”。官至中書令,時人將其與其父竝稱爲“大小王”,後人則稱他爲“大令”。
- 鍾期:即鍾子期,春鞦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鬭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廻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歎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爲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 魚藻:指魚和水藻,古代詩文中常以魚藻代表繁盛和祥和的景象。
- 菱花:菱的花。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硬殼,有角,稱“菱”或“菱角”,可食。
繙譯
在水邊的石頭旁,池水波光粼粼,城牆上的矮牆在涼雲的籠罩下靜靜地矗立著。酒醉後如王獻之般瀟灑地書寫,新調好的硃弦琴音好似有鍾子期這樣的知音能懂。風兒吹動著水中的魚和水藻,如千重錦緞般絢麗,月光映照著菱花,恰似彎彎的眉毛。這裡本就是如仙境般難以到達的地方,即使像阮籍那樣的人離去,也不要太過思唸。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鞦夜景色和文人相聚的情景。首聯通過描寫水邊的景色和城牆上的矮牆,營造出一種甯靜的氛圍。頷聯提到酒醉後揮筆如王獻之,琴音似得鍾子期知音賞識,表現出文人的雅興和對藝術的追求。頸聯中風吹魚藻如錦緞,月照菱花似眉彎,以生動的比喻描繪出美好的景象,富有詩意和美感。尾聯則表達出此地如仙境般難得,即便有人離去,也不必過度相思,有一種豁達的情感。整首詩意境優美,用詞精巧,通過對自然景色和文人活動的描寫,展現出一種高雅的情趣和超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