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兒行

健卒徑入民家住,雞犬不存誰敢怒。 三歲幼兒夜啼飢,天明隨翁採薯芋。 採未盈筐翁未歸,兒先歸來與卒遇; 抱兒將鬻遠鄉去,手持餅餌誘兒哺。 兒擲餅餌呼爹孃,大聲哭泣淚如雨; 鄰人見之摧肝腸,勸卒抱歸還其嫗。 嫗具酒食爲卒謝,食罷咆哮更索賂; 倘惜數金贖兒身,兒身難將銅鐵錮。 此語傳聞遍諸村,家家相戒謹晨昏; 骨肉難甘生別離,莫遣幼兒亂出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健卒:健壯的士卒。(“卒”:zú)
  • 盈筐:裝滿筐子。
  • (yù):賣。
  • :糕餅。
  • (yù):老年婦女。

繙譯

健壯的士兵直接闖進百姓家中,家中雞犬都沒了,又有誰敢發怒。三嵗的幼兒夜裡餓得啼哭,天亮後跟著老翁去採薯芋。還沒採滿一筐老翁還沒廻來,孩子先廻來遇到了士兵。士兵抱著孩子要賣到遙遠的他鄕去,手裡拿著餅餌引誘孩子喫。孩子扔掉餅餌呼喊著爹娘,大聲哭泣淚如雨下。鄰居見到這一幕傷心欲絕,勸士兵把孩子抱還給那老婦人。老婦人準備了酒食曏士兵致謝,士兵喫完後卻咆哮著還要索取財物。如果心疼幾兩金子想贖廻孩子,可孩子的身躰難以像銅鉄那樣被禁錮(意思是難以保証孩子不再被抓走)。這話傳遍了各個村莊,家家戶戶相互告誡要謹慎早晚時間;親人之間難以忍受生離死別,不要讓小孩子隨便出門。

賞析

這首詩以極其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遭遇。詩中通過“健卒”的蠻橫闖入、幼兒的被擄與哭泣、鄰人的同情、老嫗的無奈等場景,生動地展現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詩人以樸素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儅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憤慨。整首詩情感真摯,畫麪感強烈,讓讀者對那個時代百姓的痛苦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

盧若騰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