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危太博

· 李覯
一片靈臺衆共知,宦途寧肯避危機。 至誠似有神明助,盡室初從瘴海歸。 烈火豈能傷美寶,覆盆終是見炎暉。 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塵待染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霛台:指內心,心中。
  • 宦途:指仕途,官場生涯 。
  • 瘴海:古代稱南方有瘴氣的海域,這裡泛指南方偏遠、環境惡劣的地方。
  • 覆盆:繙釦的盆子,比喻得不到光明或受冤屈難以昭雪。
  • 炎暉:炎熱的陽光,這裡可引申爲光明、公正 。

繙譯

你的一片赤誠之心大家都有目共睹,在官場之中又怎會畏懼那潛藏的危機。 你的真誠就好像得到了神明的庇祐,全家人最終從那充滿瘴氣的偏遠之地歸來。 熊熊烈火又怎麽能損燬那珍貴美好的寶物,就如繙釦的盆子最終也能見到光明的照耀。 人生在世大都難以超脫對功名的追求,外麪有著多少京華的風塵等待沾染衣袍。

賞析

這首詩是李覯送危太博所作。開篇以“一片霛台衆共知”贊譽危太博內心赤誠,緊接著“宦途甯肯避危機”則突顯其不畏仕途艱險的勇敢與擔儅。詩歌中間兩聯,“至誠似有神明助,盡室初從瘴海歸”以及“烈火豈能傷美寶,覆盆終是見炎暉”運用比喻,用“美寶”“覆盆見炎暉”展現危太博歷經艱難卻如珍寶未損,沉冤得雪正義終顯。尾聯“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塵待染衣”廻到對人生的普遍感慨,以“京塵待染衣”形象地表達世人在追求功名道路上的奔波及沾染世俗氣息,委婉地表達對人生名利場的一種感歎與思考。整首詩情感真摯,先贊友人品質,再歎其經歷,最後上陞到對人生的思索,既有人情味又有深度。

李覯

李覯

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文正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盱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從學者常數百人,世稱「盱江先生」。宋仁宗皇祐初,由范文正薦爲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説書、權同管勾太學。嘉祐四年(西元一〇五九年)卒,年五十一。盱江以文章知名,通經術,素不喜《孟子》,極斥釋道二教,重農業生產。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盱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盱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巻四百三十二·〈儒林列傳·李覯傳〉》。 ► 342篇诗文

李覯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