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祖祕丞

· 李覯
我本山田人,好尚與衆異。 平生重交遊,所得固無幾。 昨者應茂才,西行覷朝美。 時當慶曆初,選舉實多士。 茫茫帝王州,棲棲遠行子。 攜錢賃破屋,乞火蒸陳米。 鞍馬到即賣,僮僕癡難使。 有時造公卿,努力向廛市。 數步則一歇,長吁乃能起。 衣冠信質野,言語欠婉媚。 閽人顧之笑,將命見而避。 往往得所請,蹌蹌向前跪。 何能剖懷抱,浪自慕尊貴。 貴人如天神,喘息生雲氣。 野夫等麋鹿,芻豢非所冀。 歸來坐空窗,惆悵夕不睡。 塵埃滿須鬢,臭惡入口鼻。 業已辭吾親,中道豈可廢。 僶俛待報聞,愁憂遂經歲。 二年正月晦,閒房適假寐。 有奴來啄門,手披擇之刺。 承命驚下牀,赤腳誤穿履。 從來未識面,只是聞高第。 名顯宦且達,見我當何爲。 再拜請就席,熟視知可畏。 昂昂貌甚古,崖石掀氛翳。 渾渾氣甚和,璞玉無芒銳。 高談貫先哲,雅意在茲世。 昔人相遇間,一言猶合契。 今吾於擇之,寧假再三計。 自此習往還,中心蔑疑貳。 如熱息廣廈,如飢享盛饋。 君授南康守,舟維蔡河涘。 我館汴之陰,前去路則邇。 時時結帽帶,踽踽尋英軌。 衆人嬌綺羅,相對紉蘭芷。 朱弦自三嘆,笑殺彼鄭衛。 王命有期日,都門一反袂。 君行劇鴻軒,我處近匏繫。 曠日及孟秋,皇慈始收試。 崇崇九門開,窈窈三館袐。 主司隔簾帷,慾望不可跂。 中貴當棖闑,蒐索遍靴底。 呼名授之坐,敗席鋪冷地。 健兒直我前,武怒足防備。 少小學賢能,謂可當賓禮。 一朝在檻阱,兩目但諤眙。 捉筆析所問,移時數千字。 讀書取大者,纖悉或靡記。 炙背雖自奇,寧當至尊意。 龍馬騰天衢,駑駘合羞死。 量才與揣命,坦蕩更何事。 振衣託歸舟,河流迅弧矢。 淮清江且平,踰月在枕幾。 及過廬山南,聞君初布治。 船檣既入岸,馬首已來暨。 迎我到府署,相見共欣喜。 嫩橘摘千苞,肥魚斫幹尾。 蕭晨徹骨清,佳境邀人醉。 高會雖暫歡,故園當速至。 草草成別愁,悠悠渡湖水。 是時東方曙,俄然北風厲。 陽烏畏威逃,江神以儒戲。 氣象鬥不同,波濤大可悸。 長帆張欲裂,孤舟蕩無倚。 或從玉井出,或自銀山墜。 篙工斂手立,脈脈無窮淚。 從者閉目坐,嗟嗟不敢視。 我時撫牀歌,分作長江鬼。 所恨生劬勞,不孝而已矣。 禍福果無妄,險難行可弭。 脫身得平康,引領望鄉里。 厥後過浹日,幸得見維梓。 入門何怡怡,饌具有甘旨。 稚女能紉針,驕兒遍生齒。 芟除閒草萊,疏通舊沼沚。 吾廬可終焉,生計由此始。 郡守方仁賢,學宮盛脩理。 踵門致勤恪,命我論經藝。 麻衣何紛紛,鄉人子若弟。 不唯務章句,所欲興禮義。 施爲有本末,動靜有綱紀。 蚤與雞同覺,夜與月相值。 孳孳忘飲食,斫斫在文史。 時附南康書,或逢北來使。 尺素雖滿前,話言難到耳。 殆及三年冬,聞君受朝寄。 名稱按刑獄,勢可平冤滯。 故人漸大任,賤子差自慰。 軒車日已遠,翰墨益難致。 薄命良可傷,降災渾未已。 是年之季冬,舉家纏疫癘。 老母尚委頓,微軀蓋螻蟻。 形骸非我有,魂魄與心離。 權柄在鬼物,功力非服餌。 曉突誰能炊,午關猶未啓。 荏苒再周月,幸會天不棄。 春風動枯槁,甘雨澆根柢。 行行夏交秋,吉微兇不替。 高堂何慼慼,疾病日攢萃。 一夕脾臟間,發泄不復止。 詰朝問無言,目瞑口齒閉。 號呶諸兒孫,雜沓大鼎沸。 嗟哉當彼時,誠恐弗可諱。 醫師相急熱,巫覡兩經緯。 藥草極酸辛,法術殫怪詭。 薄暮乃復甦,踰旬僅知味。 方茲戀庭闈,旋已對獄吏。 試言其所由,內省亦無愧。 有人同州閭,發跡自徒隸。 竊被儒衣裳,曾亡小材技。 突如遊京邑,欲以幹明睿。 朝家焉可欺,羈旅謀自濟。 乃造黃紙書,便取青袍衣。 乘船歸南方,斂板謁當位。 自言章奏奇,因藉宦官勢。 詔文降自中,宰府不預議。 既雲能佔天,且曰善興利。 江淮一經過,郡府十不啻。 到處爭逢迎,莫能思處置。 轉運苦愛奇,得之如國器。 故使按坑冶,庶可展才智。 小人靡忖度,假寵愈放肆。 行符索吏卒,圈印發傳遞。 閻閭望塵拜,州縣從風靡。 遮道結繒綵,鋪筵塞珠翠。 車騎前後呵,給使數百指。 何者爲典刑,獨自誇爪觜。 在昔秦無人,繞朝贈之箠。 繄我非聾瞽,碌碌寧不恥。 作書貽諫官,奸詐患不細。 有詔令逮捕,按驗取真僞。 是夫知計窮,誣我以罪戾。 上官猶眩惑,準例皆拘繫。 幽幽圄犴中,憤憤爭競裏。 周旋二十日,乃克見巧敝。 畫地尚不入,叢棘曷可寘。 惟茲謝吾母,幾不全發體。 教道亦難行,凡庸豈同志。 籲哉養英才,徒以釣積毀。 篋書歸敝廬,庠門任蕪穢。 去年仲夏後,盛暑若火熾。 郊園有餘爽,蔬果聊可嗜。 時復觀田疇,畢力奉耘耔。 人生但飽暖,此外皆淫侈。 思君非一日,欲去無雙翅。 俄聞遷黃州,又說丁喪制。 古來聖與賢,誰不遭醜詆。 蜀日駭狗犬,夏鼎愁魑魅。 人壽有短長,孝子謾憂思。 滅性經所貶,節哀禮爲是。 矧夫王佐才,簡在唐虞際。 揚名以顯親,報德豈不韙。 加飯苟如願,蒼生猶有恃。 適時匪我長,不朽乃所擬。 道義果弗充,富貴反爲累。 回憲本無官,桀紂焉得此。 俗子但相非,吾心已居易。 近者遊葛陂,念君在衰枲。 作詩布幽懷,讀之勿嗤鄙。
拼音
李覯

李覯

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文正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盱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從學者常數百人,世稱「盱江先生」。宋仁宗皇祐初,由范文正薦爲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説書、權同管勾太學。嘉祐四年(西元一〇五九年)卒,年五十一。盱江以文章知名,通經術,素不喜《孟子》,極斥釋道二教,重農業生產。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盱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盱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巻四百三十二·〈儒林列傳·李覯傳〉》。 ► 3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