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伯時畫歸去來圖

淵明詩成無色畫,龍眠畫出無聲詩。 兩公恐是前後身,二妙略殊今昔時。 我頃誦詩不知處,今乃按圖俱得之。 當時想見歸意好,扁舟颺水風吹衣。 壺觴未飲入室酒,玉色先見迎門兒。 豈無故老說情話,尚有殘菊依東籬。 雲歸鳥倦自有意,欲辯已忘誰復知。 龍眠得之心應手,筆所到處心相隨。 僮奴似有傲世色,草木亦帶煙霞姿。 癡兒方辦公家事,此老自挾南畝犁。 人生異趣豈不遠,心如鐵石終難移。 我今此意不自事,老去見畫空慚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龍眠: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眠」讀音:mián)
  • :剛纔,不久以前。
  • (shāng):古代酒器。
  • (yáng):飛揚,飄揚。

翻譯

陶淵明的詩如同沒有顏色的畫,李伯時的畫好似沒有聲音的詩。 這兩位先生恐怕是前後世的化身,兩種妙處略有不同但都在今昔閃耀。 我剛纔讀詩時不知其意境所在,如今對照着圖畫都能領會到了。 當時可以想象到他歸鄉的心意美好,小船在水上飄揚,風吹動着衣裳。 酒還沒喝進屋的酒,就先看到面色如玉的孩子前來迎接。 怎會沒有老人說些情意綿綿的話呢,還有殘留的菊花靠着東籬。 雲歸鳥倦自然有着它們的意趣,想要辯解卻已經忘記,又有誰能知曉呢。 李伯時作畫得心應手,筆所到之處,心也隨之而動。 僮僕似乎有着傲然於世的神色,草木也帶着煙霞般的姿態。 癡傻的人正在處理公家的事務,而這位老人自己卻扶着南畝的犁耕作。 人生不同的志趣難道不是相差很遠嗎,心志如鐵石般堅定終究難以改變。 我如今有這樣的想法卻不能付諸實踐,到老了看到這些畫只能空自慚愧。

賞析

這首詩是對李伯時所畫《歸去來圖》以及陶淵明詩歌的讚美和感慨。詩中首先將陶淵明的詩與李伯時的畫相提並論,認爲它們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一個是「無色畫」,一個是「無聲詩」。接着,詩人通過描述畫中的情景,如歸鄉的美好、孩子的迎接、老人的情話、殘留的菊花等,展現出一種寧靜、恬淡的田園生活氛圍。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人生志趣的思考,認爲人生的志趣各不相同,而像陶淵明那樣堅定的心志是難以改變的。最後,詩人感慨自己雖有想法卻未能實踐,面對畫作只能感到慚愧。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對藝術的欣賞和對人生的感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啓示。

周紫芝

周紫芝,南宋文學家。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紹興進士。高宗紹興十五年,爲禮、兵部架閣文字。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爲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治今湖北陽新),後退隱廬山。交遊的人物主要有李之儀、呂好問呂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檜等,曾向秦檜父子獻諛詩。約卒於紹興末年。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有子周疇。 ► 20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