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徐都憲巡撫山西

· 張詡
玉音初聽九重宣,共賀臺端此得賢。 飲水已先清百粵,倒囊今急救三邊。 廣東俗異河東俗,此日天同昔日天。 出處大臣終體國,煙霞名利總難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音:指皇帝的聲音或旨意。
  • 九重:指皇宮,象征皇帝的權威。
  • 台耑:指官職,這裡特指徐都憲的職位。
  • 飲水:比喻清廉。
  • 百粵:指廣東一帶,古時稱粵地。
  • 倒囊:傾囊,比喻慷慨解囊。
  • 三邊:指邊疆,這裡特指需要緊急救助的邊疆地區。
  • 河東:指山西一帶,古時稱河東。
  • 出処:指出仕與隱退。
  • 躰國:指忠誠於國家。
  • 菸霞:指隱逸的生活。
  • 名利:指世俗的名聲和利益。

繙譯

皇帝的聲音初次在九重宮闕中宣讀,我們都祝賀台耑得到了這樣一位賢才。 他在廣東清廉如水,如今慷慨解囊,緊急救助邊疆。 廣東的風俗與河東不同,但今天的天空與昔日一樣。 無論出仕還是隱退,大臣始終忠誠於國家,隱逸的生活和世俗的名利都無法牽絆他。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徐都憲的清廉與忠誠,以及他對國家的貢獻。詩中通過對比廣東與河東的風俗,強調了徐都憲的普遍價值,不受地域限制。最後兩句表達了對徐都憲高尚品質的敬仰,認爲他不爲名利所動,始終以國家爲重。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賢臣的崇高敬意。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