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詠效晚唐體和鄧玄度給諫秋柳

何處邊樓起暮聲,捲成笳管太多情。 霜翻玉露俱凝白,水接銀河卻盡清。 鴻雁高飛知避弋,鴛鴦獨宿慣懷驚。 溯流擬逐伊人去,道遠天長恨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笳管(jiā guǎn):胡笳與簫管。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
  • (yì):用帶繩子的箭射鳥。

翻譯

從何處的邊樓上傳來了傍晚的聲音,秋風捲動如笳管之聲,飽含太多情意。 秋霜降臨,白露凝結,都變成了白色,水流連接着銀河,顯得格外清澈。 鴻雁高高飛翔,知道躲避箭矢,鴛鴦獨自棲息,已經習慣了擔驚受怕。 我想要逆流而上,追尋那心中的人,但道路遙遠,天高地長,心中的遺憾難以平息。

賞析

這首詩以秋景爲背景,通過描繪邊樓暮聲、秋霜白露、高飛的鴻雁、獨宿的鴛鴦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悲涼的氛圍。詩中的「笳管」之聲增添了邊地的淒涼之感,「霜翻玉露俱凝白,水接銀河卻盡清」兩句,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出秋日的清冷與澄澈。鴻雁知避弋、鴛鴦慣懷驚,暗示了生命在困境中的警覺與不安。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心中人的思念以及因路途遙遠而無法相見的遺憾和無奈,使整首詩在情感上達到了一個高潮。全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體現了詩人對秋天景色的獨特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