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河
註釋
- 張叔夜:宋臣,靖康之變時率勤王之師救援汴京,後被金兵俘虜北去。
- 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 羸(léi)馬:瘦弱的馬。
- 龍荒:指北方荒遠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處。
- 裂眥(zì):眼眶欲裂,形容極度憤怒。
- 絕粒:絕食。
- 遄(chuán)死:很快死去。
- 扼吭(háng):卡住咽喉。
- 奄奄:精神萎靡,氣息微弱。
- 遘(gòu)陽九:遭遇重大的災禍。陽九,古代術數家的說法,指厄運。
- 飛堭(huáng):這裏指到處戰火紛飛。堭,同「隍 」,沒有水的護城壕。
-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爲憑證。這裏借指文天祥出使元朝堅守氣節。
- 中郎:官職名,這裏以中郎借指回歸故國堅守氣節的臣子。
- 六飛: 古代皇帝的車駕有六匹馬,所以用六飛指皇帝車駕 ,這裏指皇帝流亡。
- 金鉞(yuè): 古代以黃金爲飾的斧 ,這裏指握有兵權的將領。
- 武侯:這裏指諸葛亮,借指南宋有能力的將領。
- 出狩(shòu):帝王出行打獵,這裏隱晦指皇帝流亡。
- 投滄浪:指像古代隱者一樣遁世,滄浪是水名 。
- 懸知:料想,預知。
- 束芻(chú):指祭祀用的物品。
翻譯
以前張叔夜,帶領軍隊趕赴京城救援陛下。可是東都汴京一旦失守,他只好騎着瘦馬被遷到北方荒遠之地。 他恰好路過白溝河,氣得眼眶欲裂鬍鬚都要豎起來。他絕食卻沒有很快死去,只是仰天嘆息,像是被人扼住了咽喉般悲憤。 當時朝廷的羣臣都萎靡不振,只有張叔夜一人如光芒照亮塵世。 讀史書時知道了他經過的這個地方,撫摸着書卷深感淒涼。 我爲什麼生不逢時,與他雖不在同一時代卻如能遙遙相望。 國家遭遇重大厄運,曾經的天塹如今也戰火紛飛。 我也曾帶領軍隊來到朝廷之下,想要以微薄之力阻擋狂瀾。 我出使敵營堅守正義絕不屈服,想要像持節的臣子一樣迴歸。 皇帝流亡到了南海,那些握有兵權的將領看似威風凜凜。 可就像諸葛亮空有匡扶之心,皇帝的流亡還是震驚了四方。 我們最終都成了俘虜,這世事只能仰天感嘆。 想到張叔夜有奇特的氣節,他慷慨赴死多麼令人感慨。 江淮本是我應堅守之地,我曾想如隱者般投入滄浪。 可滄浪之水卻不接納我,中原之路漫長啊難以回返。 我先是登上項籍的宮殿舊址,接着又覽看劉邦的故地。 一路走來涉足黃河、濟水,回首又望向嵩山與恆山。 下車撫摸梁門,上馬指向樓桑。 頂着星光渡過一條河,天色昏暗微光渺茫。 路人對我說,這裏就是宋遼當年劃分疆界的地方。 我料想張叔夜死的地方,爲此傷心落淚。 遺憾不能拿着祭祀的物品,只能在官道旁徘徊不已。 我死後也會在燕地,可我的赤誠之心和張叔夜一樣。 如今我爲張叔夜哀傷,以後又有誰會爲我悲傷呢。 天地間日月長照,像張叔夜這樣的人精神不會消亡。 文臣武將的正道不會墜落,我輩也將堂堂正正。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的作品,整首詩感情沉鬱頓挫,飽含深情。詩人以張叔夜的事蹟爲切入點,首段描述張叔夜勤王不成反被擄北遷,路過白溝河時悲憤的情形,展現出張叔夜的忠義和氣節。通過對張叔夜事蹟的追述,詩人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抒發了國家興亡之嘆以及自己生不逢時、救國無力的哀傷。詩歌中大量使用典故,比如諸葛亮等典故,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同時,詩人借景抒情,用自己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像路過不同的古蹟、山川等,展現出廣闊的空間感,使情感更爲厚重。全詩最後表達了對正義和精神傳承的堅定信念,雖然處在國家滅亡、淪爲俘虜的悲慘境遇中,但堅信像張叔夜這樣忠臣義士的精神不朽,「我輩終堂堂 」 體現了詩人對正道的堅守和對自我的肯定,在哀傷中透出一股大義凜然的豪邁氣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