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河

昔時張叔夜,統兵赴勤王。 東都一不守,羸馬遷龍荒。 適過白溝河,裂眥須欲張。 絕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 羣臣總奄奄,一土垂天光。 讀史識其地,撫卷爲淒涼。 我生何不辰,異世忽相望。 皇圖遘陽九,天塹滿飛堭。 引兵詣闕下,捧土障瀾狂。 出使義不屈,持節還中郎。 六飛獨南海,金鉞將煌煌。 武侯空威心,出狩驚四方。 吾屬竟爲虜,世事籲彼蒼。 思公有奇節,一死何慨慷。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滄浪。 滄浪卻不受,中原行路長。 初登項籍宮,次覽劉季邦。 涉足河與濟,回首嵩與恆。 下車撫樑門,上馬指樓桑。 戴星渡一水,慘淡天微茫。 行人爲我言,宋遼此分疆。 懸知公死處,爲公出涕滂。 恨不持束芻,徘徊官道傍。 我死還在燕,烈烈同肝腸。 今我爲公哀,後來誰我傷。 天地垂日月,斯人未雲亡。 文武道不墜,我輩終堂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張叔夜:宋臣,靖康之變時率勤王之師救援汴京,後被金兵俘虜北去。
  2. 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3. 羸(léi)馬:瘦弱的馬。
  4. 龍荒:指北方荒遠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處。
  5. 裂眥(zì):眼眶欲裂,形容極度憤怒。
  6. 絕粒:絕食。
  7. 遄(chuán)死:很快死去。
  8. 扼吭(háng):卡住咽喉。
  9. 奄奄:精神萎靡,氣息微弱。
  10. 遘(gòu)陽九:遭遇重大的災禍。陽九,古代術數家的說法,指厄運。
  11. 飛堭(huáng):這裏指到處戰火紛飛。堭,同「隍 」,沒有水的護城壕。
  12.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爲憑證。這裏借指文天祥出使元朝堅守氣節。
  13. 中郎:官職名,這裏以中郎借指回歸故國堅守氣節的臣子。
  14. 六飛: 古代皇帝的車駕有六匹馬,所以用六飛指皇帝車駕 ,這裏指皇帝流亡。
  15. 金鉞(yuè): 古代以黃金爲飾的斧 ,這裏指握有兵權的將領。
  16. 武侯:這裏指諸葛亮,借指南宋有能力的將領。
  17. 出狩(shòu):帝王出行打獵,這裏隱晦指皇帝流亡。
  18. 投滄浪:指像古代隱者一樣遁世,滄浪是水名 。
  19. 懸知:料想,預知。
  20. 束芻(chú):指祭祀用的物品。

翻譯

以前張叔夜,帶領軍隊趕赴京城救援陛下。可是東都汴京一旦失守,他只好騎着瘦馬被遷到北方荒遠之地。 他恰好路過白溝河,氣得眼眶欲裂鬍鬚都要豎起來。他絕食卻沒有很快死去,只是仰天嘆息,像是被人扼住了咽喉般悲憤。 當時朝廷的羣臣都萎靡不振,只有張叔夜一人如光芒照亮塵世。 讀史書時知道了他經過的這個地方,撫摸着書卷深感淒涼。 我爲什麼生不逢時,與他雖不在同一時代卻如能遙遙相望。 國家遭遇重大厄運,曾經的天塹如今也戰火紛飛。 我也曾帶領軍隊來到朝廷之下,想要以微薄之力阻擋狂瀾。 我出使敵營堅守正義絕不屈服,想要像持節的臣子一樣迴歸。 皇帝流亡到了南海,那些握有兵權的將領看似威風凜凜。 可就像諸葛亮空有匡扶之心,皇帝的流亡還是震驚了四方。 我們最終都成了俘虜,這世事只能仰天感嘆。 想到張叔夜有奇特的氣節,他慷慨赴死多麼令人感慨。 江淮本是我應堅守之地,我曾想如隱者般投入滄浪。 可滄浪之水卻不接納我,中原之路漫長啊難以回返。 我先是登上項籍的宮殿舊址,接着又覽看劉邦的故地。 一路走來涉足黃河、濟水,回首又望向嵩山與恆山。 下車撫摸梁門,上馬指向樓桑。 頂着星光渡過一條河,天色昏暗微光渺茫。 路人對我說,這裏就是宋遼當年劃分疆界的地方。 我料想張叔夜死的地方,爲此傷心落淚。 遺憾不能拿着祭祀的物品,只能在官道旁徘徊不已。 我死後也會在燕地,可我的赤誠之心和張叔夜一樣。 如今我爲張叔夜哀傷,以後又有誰會爲我悲傷呢。 天地間日月長照,像張叔夜這樣的人精神不會消亡。 文臣武將的正道不會墜落,我輩也將堂堂正正。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的作品,整首詩感情沉鬱頓挫,飽含深情。詩人以張叔夜的事蹟爲切入點,首段描述張叔夜勤王不成反被擄北遷,路過白溝河時悲憤的情形,展現出張叔夜的忠義和氣節。通過對張叔夜事蹟的追述,詩人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抒發了國家興亡之嘆以及自己生不逢時、救國無力的哀傷。詩歌中大量使用典故,比如諸葛亮等典故,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同時,詩人借景抒情,用自己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像路過不同的古蹟、山川等,展現出廣闊的空間感,使情感更爲厚重。全詩最後表達了對正義和精神傳承的堅定信念,雖然處在國家滅亡、淪爲俘虜的悲慘境遇中,但堅信像張叔夜這樣忠臣義士的精神不朽,「我輩終堂堂 」 體現了詩人對正道的堅守和對自我的肯定,在哀傷中透出一股大義凜然的豪邁氣概 。

文天祥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