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八詠

忽聽樵子唱,躑躅下前山。 幾曲斜峯亂,一肩落日還。 輕風聞遠浦,清響度花灣。 嫋嫋鶯頻和,泠泠石點頑。 行歌聊自適,笑士不如間。 試問家何處,白雲屋半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樵子(qiáo zǐ):砍柴的人。
  •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樣子。
  • (pǔ):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 (jiān):這裏指民間。

翻譯

忽然聽到砍柴人的歌聲,我徘徊着走下前面的山。幾處曲折的山峯顯得錯落雜亂,他肩負着落日緩緩歸來。微風傳來遠處水邊的聲音,清脆的響聲在開滿花的河灣迴盪。嫋嫋的黃鶯頻繁應和着,清越的聲音使石頭也顯得靈動。且行且歌,聊以自適,嘲笑那些士人們不如這民間自在。試問他的家在哪裏,就在那半間白雲繚繞的屋舍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鼓山的景色和樵子的生活,營造出一種寧靜、自在的氛圍。詩的開頭通過「忽聽樵子唱,躑躅下前山」,引出了畫面,給人一種意外和悠然的感覺。接下來的幾句,如「幾曲斜峯亂,一肩落日還」「輕風聞遠浦,清響度花灣」,細膩地描繪了山間的景色和聲音,富有層次感和美感。「嫋嫋鶯頻和,泠泠石點頑」則進一步增添了自然的生機和靈動。最後,詩人通過「行歌聊自適,笑士不如間」表達了對樵子自在生活的羨慕,以及對世俗士人的一種反思。「試問家何處,白雲屋半間」則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樵子家的清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民間生活的自在。

卓肇昌

卓肇昌,字思克,臺灣鳳山人,爲卓夢採之子。清乾隆十五年(1750)舉人,官揀選知縣,不赴。少穎異,能承庭訓,好爲古文辭,論世知人,具有特識,一時老師宿儒,鹹器重之。著有《棲碧堂全集》,藏於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分修《重修鳳山縣誌》時擔任「參閱」。  連橫《臺灣詩乘》謂卓肇昌:「主講書院,著作頗多,有〈臺灣形勝〉、〈鳳山〉、〈鼓山〉等賦,又有〈龜山八詠〉、〈鼓山八詠〉,皆非佳搆,然亦有可誦者。」〖參考連橫《臺灣詩乘》,臺銀本。〗以下自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輯錄卓氏詩作計七十六首。(楊永智撰) ► 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