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

· 方岳
井田變阡陌,萬世以罪秦。 商君信苛刻,不過民自民。 漢名反秦火,當與三代鄰。 今年田欲方,明年田欲均。 寧知古井田,不爲賦稅湮。 百畝官所予,無甚富與貧。 所爲經界者,要使風俗淳。 豈爲橫江網,竭不遺一鱗。 乃知三代時,官與民爲春。 秦民自生生,官不與笑顰。 孰雲漢田制,顧不如秦仁。 秦姑寘勿問,漢已掎摭狺。 誰其起鄒叟,重與畢戰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井田變阡陌井田: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土地國有制度,把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劃成九個區,正中間爲公田,其餘爲私田 ; 阡陌(qiān mò):田地中間縱橫交錯的小路 ,這裏指井田制被破壞后土地的模樣。意爲井田制被破壞轉變成土地私有制模式。
  • 商君:指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在秦國推行變法。
  • 三代:指夏、商、週三代,常被視爲理想的政治時代。
  • :規劃方正,這裏指像井田制那樣規整劃分土地。
  • :平均,使土地分配相對公平。
  • 經界:土地的分界,這裏指合理劃分土地的制度。
  • :淳樸,使社會風俗質樸敦厚。
  • 橫江網:橫在江面上捕魚的大網,這裏比喻苛刻的賦稅制度。
  • (zhì):擱置,放置。
  • 掎摭(jǐ zhí):指摘,挑剔。
  • (yín):犬叫聲,這裏指衆人的指責聲。
  • 鄒叟:指孟子,因孟子爲鄒國人。
  • 畢戰:戰國時滕國大夫,曾向孟子請教井田制相關問題,並向孟子問井田之事。

翻譯

井田制轉變爲阡陌縱橫的私有制,千秋萬代都把這歸罪於秦朝。商鞅確實推行了苛刻的法令,但百姓依舊過着自己的日子。漢朝名義上反對秦朝苛政,應當和夏、商、週三代表現相近。今年想着把田地規劃方正,明年又想着讓田地分配平均。哪裏知道古代真正的井田制,不會因爲賦稅的徵收而消失。政府分給每人百畝田地,人們也就沒有太大貧富差距。之所以要實行合理的土地制度,是要讓社會風俗變得淳樸。怎麼能像橫在江面上的大網一樣搜刮,把水裏的魚一條都不留下呢?由此可知在夏、商、週三代的時候,官府和百姓關係和諧親密。秦朝時百姓自己生活,官府並不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誰說漢朝的田制,反而不如秦朝對百姓仁慈呢?秦朝的事情暫且先放下不說,漢朝的田制已經遭到諸多指責了 。誰能請孟子那樣的智者出山,重新向當政者詳盡陳述正確的田制呢。

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上的田制演變作爲切入點展開論述。開篇提到人們常將井田制的破壞歸咎於秦,引出對商鞅變法后土地制度改變的探討。詩人認爲漢朝雖宣稱反對秦之苛政,在田制方面卻也沒有達到理想狀態,頻繁變動土地分配,卻未能真正實現公平與良好的社會效應。通過對古代井田制的回顧,指出其原本能保證百姓相對平均的土地佔有,讓社會風俗淳樸,不像後世的賦稅制度過度搜刮。接着對比三代、秦、漢不同時期官府與民衆的關係,批評漢朝田制未達預期且遭到諸多非議。詩歌最後渴望像孟子那樣賢能的人重新向爲政者宣明正確的田制。整首詩借古諷今,以歷史上田制的更迭反思當時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爲政者的治理理念,表達詩人對合理公平制度的嚮往,體現了其對時政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百姓生活的關注 ,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和思想深度。

方岳

方岳

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號秋崖。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後調知南康軍。後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後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後覆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 ► 14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