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腥膢(xīng lǘ)**:指肉類等葷腥食物。
- **竺國:古代對印度的別稱。這裏說香飯最初是從印度傳來。
- **宣父:指孔子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封孔子爲「宣父」。
- ****蒲菹(pú zū)**:用蒲草嫩芽製作的醃菜。
- ****鍾岏(wán)**:高聳的樣子。這裏「鍾岏」修飾「蚶蠣」,形容貝類等海鮮。
- **午篆:指午時焚燒的盤香,因其形狀迴環如篆字,所以叫「午篆」。
- **天花泊:天花,佛教語,天女散花,「泊」有散落之意,意思是如同天花散落。
- **偈葉:寫有佛偈的葉子。在佛教中,偈語是表達佛法義理的一種形式。
- ****炰羔(páo gāo)**:烤乳羊。
- ****浮漚(ōu)**:水面上的泡沫。比喻人生的虛幻無常 。
翻譯
多年臥病在牀,早已厭煩了那葷腥的食物。如今以清香的米飯爲食,這習慣最初是從遙遠的印度傳來。孔子食用蒲草嫩芽製作的醃菜,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效仿。那高聳的海底所產的蚶蠣等海鮮,如今對我而言沒有絲毫的吸引力,不再有追求之心。中午時分,爐中盤香緩緩燃燒,香菸嫋嫋如天花散落;夜晚,几案旁那昏暗的燈光下,寫着佛偈的葉子靜靜留存。像那些割肉烤羊之類的事,都不是我現在該做的了。如今我才恍然領悟,此身就如同水面上的一個泡沫一般,虛幻無常。
賞析
這首詩以一種清淡超脫的筆觸,展現了詩人從厭棄葷腥走向淡泊寧靜的心境轉變。開篇點題,直言因多年臥病而厭棄腥味,進而選擇源自竺國的香飯,體現出詩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頷聯用孔子食用蒲菹的典故,表明清淡飲食值得學習,並與對鍾岏蚶蠣不再追求形成對比,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樸素生活的嚮往。頸聯通過描繪午時爐香與夜晚燈下偈葉的場景,營造出一種靜謐、空靈的氛圍,透露出濃厚的禪意。尾聯以「割肉炰羔非我事」表明自己遠離葷腥重欲生活的堅定決心,最後將此身比作浮漚,盡顯人生虛幻無常之感,昇華了詩歌對人生和世俗超脫的主旨。整首詩情景交融,充滿了對世俗慾望的超脫與對寧靜淡泊境界的追求,展現出詩人心靈的成熟與對生活態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