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禱雨有應

枯厓草木未須憐,野老還稱大有年。 此日方知霖濟旱,小民依舊食爲天。 甌窶儘可登千畝,解阜齊看入五絃。 枕簟夜涼詩思好,傳來清潤見新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á):同「崖」。
  • :久下不停的雨。
  • 甌窶(ōu jù):狹小的高地。
  • 解阜:解除困苦。

翻譯

乾枯的山崖邊的草木不必憐憫,鄉野老人仍稱這是豐收的好年景。 這一天才知道久雨可以緩解乾旱,老百姓依舊認爲糧食是生存的根本。 狹小的高地都可以種上許多畝莊稼,解除困苦的情景齊整地展現在五絃琴的樂曲中。 夜晚枕着清涼的竹蓆,詩興大發,傳來清新潤澤的氣息,創作出了新的詩篇。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久旱逢雨之後的情景,表達了對豐收的期望和對百姓生活的關注。詩的首聯通過「枯厓草木」和「野老稱大有年」的對比,展現出儘管有些地方依然乾旱,但整體上人們對豐收的樂觀態度。頷聯強調了雨水對緩解旱情的重要性,以及糧食對於百姓的至關重要性。頸聯描繪了莊稼能夠在狹小的高地上種植,以及人們對解除困苦的美好願景通過音樂來表達。尾聯則描寫了詩人在夜晚涼爽的環境中,詩興盎然,創作出新的詩篇,傳達出一種愉悅的心情。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清新,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民生的關懷。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