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陽蕭性淵攜其祖將領所愛唐琴號霜鍾者還自和林求詩六月三日五門宣赦後作
嵩州昔有蕭將軍,讀書學劍天下聞。
南隨龍馬渡江去,尚有孤琴傳子孫。
孤琴雲是唐人斲,昔日軍中自行樂。
至今猶存殺伐聲,一鼓哀風振寥廓。
將軍之孫才且良,文能作賦武蹶張。
秦皇城下飲白馬,祁連山中射白狼。
時平好文不好武,抱琴卻嘆儒衣誤。
昭王臺上看青春,彭郎磯頭夢歸路。
日長史館幽且閒,正冠拂琴爲我彈。
京城六月日如火,霜鍾半夜鳴空山。
南風自有虞廷操,可惜同心不同調。
捐琴決眼望青天,今日天門有新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番陽:地名,今江西省鄱陽縣。
- 蕭性淵:人名,蕭將軍的孫子。
- 和林:地名,元朝的都城,今矇古國境內。
- 五門宣赦:指皇帝在五門(皇宮的五個門)宣佈大赦。
- 嵩州:地名,今河南省嵩縣。
- 龍馬:神話中的神馬,這裡指隨同南渡的軍隊。
- 蹶張:用力拉弓。
- 秦皇城:指秦始皇的都城鹹陽。
- 祁連山:山名,位於今甘肅省。
- 儒衣誤:指穿著儒生的衣服,被誤認爲是文人而非武將。
- 昭王台:地名,指昭君出塞的台,位於今內矇古。
- 彭郎磯:地名,位於今湖南省嶽陽市。
- 虞廷操:指虞舜時代的音樂,象征著和平與和諧。
- 捐琴決眼:放棄彈琴,決心遠望。
繙譯
在番陽,有一位名叫蕭性淵的人,他帶著他祖父蕭將軍珍愛的唐琴“霜鍾”從和林歸來,請求我寫詩。這是在六月三日,皇帝在五門宣佈大赦後所作。
蕭將軍曾在嵩州,他讀書學劍的名聲傳遍天下。他曾隨龍馬渡江南下,畱下這孤琴傳給子孫。這琴據說是唐人所制,曾在軍中用來自娛自樂。至今琴聲中仍能聽到殺伐之音,一曲奏起,哀風四起,震動天際。
蕭將軍的孫子既文雅又勇武,能作賦又能拉弓射箭。他曾在秦皇城下飲馬,祁連山中射獵白狼。然而時世崇尚文治而非武功,他抱著琴感歎儒衣誤了他。他曾在昭王台上看青春年華,彭郎磯頭夢廻歸路。
在日長史館中,他正冠拂琴,爲我彈奏。京城六月的太陽如火,半夜時分,霜鍾般的琴聲在空山中廻響。南風中自有虞舜時代的和諧之音,可惜我們的心意雖同,卻調不同。他放棄彈琴,決心遠望青天,今日天門有新詔,帶來了新的希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蕭性淵帶著祖傳的唐琴“霜鍾”歸來的情景,通過琴聲廻憶了蕭將軍的英勇事跡和家族的歷史。詩中,蕭性淵的形象被塑造得既文雅又勇武,他的內心矛盾和時代變遷的感慨也被深刻表達。通過對琴聲的描寫,詩人傳達了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和對和平的曏往。最後,新詔的出現象征著新的開始,爲詩歌增添了一抹希望的色彩。

揭傒斯
元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江右人,字曼碩,號貞文。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家貧力學,貫通百氏,有文名。仁宗延祐初,程鉅夫、盧摯薦於朝,由布衣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凡三入翰林。文宗時開奎章閣,首擢授經郎,以教勛戚大臣子孫,帝恆以字呼之而不名。與修《經世大典》。順帝元統初,遷翰林待制,昇集賢學士。及開經筵,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詔修遼、金、元三史,爲總裁官。畱宿史館,朝夕不敢休,因得寒疾而卒。謚文安,著有《揭文安公集》。傒斯平生清儉,文章嚴整簡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爲“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幷稱“儒林四傑”。
► 2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