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叔明墨竹爲鄭叔度賦
吳下王蒙藝且文,吳興趙公之外孫。黃塵飄蕩今白髮,典刑遠矣風流存。
華亭朱芾稱善畫,每觀蒙畫必嘆詫。謂言妙處逼古人,世俗相傳倍增價。
昔年夜到南屏山,高堂素壁五月寒。壁間舉目見修竹,煙雨冥漠蛟龍蟠。
呼童秉燭久不寐,細看醉墨王蒙字。固知蒙也好天趣,畫師豈解知其意。
分枝綴葉人所知,要外枝葉求神奇。天機貴足不貴似,此事不可傳諸師。
麟溪鄭君好奇士,愛畫猶能賞其趣。嗚呼!世間作者非不多,鄭君甚少可奈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吳下:指吳地,今江蘇一帶。
- 王蒙:明代畫家,字叔明。
- 吳興趙公:指趙孟頫,元代著名書畫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 外孫:女兒的兒子。
- 典刑:典範,榜樣。
- 風流:指才華橫溢,風度翩翩。
- 華亭朱芾: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朱芾,明代畫家。
- 南屏山:位於浙江杭州西湖邊的一座山。
- 蛟龍蟠:蛟龍盤曲,形容竹子形態生動。
- 秉燭:手持蠟燭。
- 天趣:自然之趣,指藝術作品中的自然韻味。
- 麟溪鄭君:指鄭叔度,麟溪(今浙江金華)人。
- 好奇士:指對藝術有獨特鑑賞力的人。
翻譯
吳地的王蒙不僅技藝高超,而且文才出衆,他是吳興趙公的外孫。如今他白髮蒼蒼,四處漂泊,但他的典範和風流依舊留存。華亭的朱芾也是一位擅長繪畫的大師,每次看到王蒙的畫作都會讚歎不已。他說王蒙的畫作幾乎可以媲美古人,因此在世間流傳,價值倍增。
曾經有一夜,我來到南屏山,站在高大的廳堂中,面對着素白的牆壁,感受到了五月的寒意。擡頭望去,只見牆上掛着一幅修長的竹子畫,煙雨朦朧中,竹子彷彿蛟龍般盤曲。我叫來童僕,手持蠟燭,久久不能入睡,仔細觀賞着王蒙醉後的墨跡。我深知王蒙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而那些畫師又怎能理解他的心意呢?
人們通常只關注畫中的枝葉細節,卻不知道真正的神奇在於超越這些細節。藝術的天機貴在自然而不在形似,這一點是無法通過傳授學到的。麟溪的鄭君是一位對藝術有獨特鑑賞力的奇士,他喜愛王蒙的畫,並能欣賞其中的趣味。唉!世間雖然有很多畫家,但像鄭君這樣少見的人,我們又能如何呢?
賞析
這首詩讚美了明代畫家王蒙的藝術才華和獨特風格,通過對比王蒙與世俗畫師的差異,強調了藝術創作中自然之趣的重要性。詩中還提到了華亭朱芾對王蒙畫作的高度評價,以及作者對王蒙畫作的深刻感受和理解。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鄭叔度這樣能欣賞王蒙畫作的知音的珍視,感慨於世間真正懂得藝術的人之稀少。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藝術和藝術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