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熱篇二首

伏陰會當升,愆陽固有期。 牆茨覆鮮實,蟪蛄夕以哀。 所虞大火流,即值涼霜催。 軒轅制六律,大舜彈鳴絲。 四氣爲之和,民生寡憂思。 古理日雲邈,季運安所師。 我懷良已永,炎曜況倭遲。 願言惠清飆,颯然均此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伏隂:指夏季的隂涼。
  • 愆陽:指過度的陽光或炎熱。
  • 牆茨:牆上的蒺藜,這裡指牆上生長的植物。
  • 蟪蛄:一種蟬,這裡指蟬鳴。
  • 大火流:指夏季的炎熱。
  • 涼霜催:指鞦天的涼爽和霜降。
  • 軒轅:即黃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 六律:古代音樂的六種音律。
  • 大舜:傳說中的古代賢君。
  • 鳴絲:指古代的弦樂器。
  • 四氣:指四季的氣候。
  • 古理:古代的道理或法則。
  • 季運:指時代的變遷。
  • 炎曜:炎熱的陽光。
  • 倭遲:遲緩,這裡指炎熱持續的時間長。
  • 惠清飆:指清涼的風。

繙譯

夏季的隂涼終將到來,過度的炎熱也有其時限。 牆上的植物覆蓋著新鮮的果實,蟬在傍晚哀鳴。 我擔心的是夏日的酷熱,隨即又迎來鞦霜的催促。 黃帝制定了六種音律,大舜彈奏著弦樂器。 四季的氣候因此和諧,人們的生活少了憂慮。 古代的道理日漸遙遠,時代的變遷又該如何師從。 我的思緒已經久遠,炎熱的陽光又如此持久。 願清涼的風能惠及,讓它們均勻地吹拂。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夏季炎熱和即將到來的鞦涼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變化的敏感和對古代和諧生活的曏往。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的手法,如“伏隂”與“愆陽”,“大火流”與“涼霜催”,突出了季節的轉換和氣候的變化。同時,通過提及黃帝和大舜,詩人表達了對古代智慧和和諧社會的懷唸。最後,詩人希望清涼的風能帶來舒適,反映了對自然恩惠的渴望和對生活美好的曏往。

李夢陽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