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少林次韻

三十六峯雲氣通,何峯寺西何者東。 林巖霜橫遠亦靜,煙嵐日破重還空。 千山盡歷暮轉碧,一樹不落秋能紅。 漸聞鐘聲出杳靄,得路誰憐馬僕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少林:指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峯下,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之一。
  • 次韻:指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次韻」或「步韻」。
  • 三十六峯:指嵩山三十六峯,嵩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以山峯衆多著稱。
  • 雲氣通:雲霧繚繞,彷彿與天相通。
  • 林巖霜橫:林中的岩石上覆蓋着霜,形容寒冷。
  • 煙嵐:山中的霧氣。
  • 日破:陽光穿透。
  • 重還空:形容霧氣被陽光穿透後,又重新聚集,顯得空曠。
  • 暮轉碧:傍晚時分,山色轉爲深綠。
  • 一樹不落秋能紅:指某一棵樹的葉子在秋天不落,依然保持紅色。
  • 鐘聲出杳靄:鐘聲從深遠的霧氣中傳出。
  • 馬僕功:指馬匹和僕人的功勞,這裏可能指旅途中的辛苦。

翻譯

嵩山三十六峯雲霧繚繞,不知哪座峯在寺西,哪座在東。 林中岩石覆蓋着霜,即使遠處也顯得寧靜,陽光穿透山間的霧氣,霧氣散去又聚,顯得空曠。 經歷了一天的行走,山色在傍晚轉爲深綠,只有一棵樹的葉子在秋天依然紅豔不落。 漸漸聽到鐘聲從深遠的霧氣中傳來,找到了路,但誰又會憐惜馬匹和僕人的辛苦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嵩山少林寺周圍的秋日景色,通過雲霧、霜凍、陽光和山色的變化,展現了山中的寧靜與深遠。詩中「一樹不落秋能紅」一句,巧妙地以一樹之紅,映襯出秋天的多彩與生命的頑強。結尾的鐘聲和旅途的辛苦,增添了詩的意境深度,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對旅途艱辛的體悟。

李夢陽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