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生
人生多離別,佳會難再遇。
如何百里來,三宿便辭去?
有琴不肯彈,有酒不肯禦。
遠陟見深情,寧予有弗顧?
洞雲還自棲,溪月誰同步?
不念南寺時,寒江雪將暮?
不記西園日,桃花夾川路?
相去倏幾月,秋風落高樹。
富貴猶塵沙,浮名亦飛絮。
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攜書來,茆堂好同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諸生:指學生們。
- 禦:抵禦,這裏指飲酒。
- 陟:登高,這裏指遠行。
- 嗟:嘆息。
- 茆堂:茅草屋。
翻譯
人生中常常有離別,美好的聚會難以再次相遇。 爲何百里迢迢而來,僅僅三宿就要告別離去? 有琴卻不願彈奏,有酒也不願暢飲。 遠行中顯露出深情,難道連我都不顧了嗎? 洞中的雲彩依舊自在地棲息,溪邊的月亮又與誰同行? 難道忘記了在南寺的時候,寒江邊的雪即將降臨的傍晚? 難道不記得在西園的日子,桃花盛開夾道的美景? 相隔不過幾個月,秋風已經吹落了高樹的葉子。 富貴如同塵沙一般虛幻,浮名也不過是飛絮般飄渺。 唉,我的幾位學生們,我們的道學有着真正的樂趣。 爲何不帶着書本來到我的茅草屋,一起居住在這美好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不捨和對學生們深情厚誼的懷念。詩中,「人生多離別,佳會難再遇」直抒胸臆,表達了人生無常、離別頻繁的感慨。後文通過琴、酒、雲、月等意象,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學生們離去的惋惜和對往日美好時光的懷念。詩的結尾,詩人呼喚學生們帶着書本來到自己的茅草屋,共同追求道學的真趣,體現了詩人對學生們深厚的情感和對學問的執着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送諸伯生歸省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別諸生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六十 》 —— [ 明 ] 王守仁
- 《 山中懶睡四首 其三 (南都詩。正德甲戌年四月昇南京鴻臚寺卿作)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四十六 》 —— [ 明 ] 王守仁
- 《 天泉樓夜坐和蘿石韻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