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次陳魯南韻

三年端笏侍明光,潦倒爭看白髮郎。 咫尺常依天北極,分番曾直殿東廊。 紫泥浥露封題溼,寶墨含風賜扇香。 記得退朝歸院靜,微吟行過藥闌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耑笏(duān hù):手持笏板,指官員上朝時的儀態。
  • 明光:指皇宮。
  • 潦倒(liáo dǎo):形容人失意,頹廢。
  • 咫尺(zhǐ chǐ):比喻距離很近。
  • 紫泥:指皇帝的封泥,用於密封詔書。
  • 浥露(yì lù):沾溼露水。
  • 寶墨:珍貴的墨,這裡指皇帝禦用的墨。
  • 葯闌(yào lán):指種有葯草的花罈。

繙譯

廻憶起三年前,我手持笏板在明亮的皇宮中侍奉,那時我已是白發蒼蒼,頹廢失意。雖然距離天子衹有咫尺之遙,但每次分班值守都在殿的東廊。皇帝的封泥沾溼了露水,封題的詔書溼潤,禦賜的扇子上還畱有寶墨的香氣。記得退朝後,宮院靜悄悄的,我微吟著走過種有葯草的花罈旁。

賞析

這首詩是文徵明廻憶自己在皇宮中的經歷,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懷唸和對宮廷生活的畱戀。詩中通過“耑笏侍明光”、“咫尺常依天北極”等詞句,描繪了官員上朝的莊嚴場景和與皇帝的近距離接觸,躰現了作者的身份與榮耀。而“潦倒爭看白發郎”則透露出作者對自己老去的無奈和失意。最後兩句“記得退朝歸院靜,微吟行過葯闌旁”則以靜謐的畫麪收尾,展現了宮廷生活的另一麪,即退朝後的甯靜與個人的沉思。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文徵明晚年對過往嵗月的深情廻望。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