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虎丘: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
-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其隱逸生活和田園詩著稱。
- 益羨閒:更加羨慕閒適的生活。
- 高閣:指虎丘山上的樓閣。
- 漫躋攀:隨意地攀登。
- 半檐爽氣:指樓閣半邊檐下清新的空氣。
- 尊前雨:指酒杯前的雨,形容雨景如畫。
- 百里平林:形容視野開闊,可以看到遠處的平原和森林。
- 掌上山:形容山峯如在手掌之中,指山峯雖高,但在高閣上看來卻顯得小巧。
- 天際輕陰:天邊淡淡的雲層。
- 寒未散:寒意未消。
- 日斜飛鳥:夕陽西下時,鳥兒歸巢。
- 長安塵土三千丈:形容京城的繁華與塵囂。
- 清泉白石:指清新的泉水和潔白的石頭,象徵着寧靜的自然環境。
翻譯
年老的我,更加羨慕陶淵明那樣的閒適生活,興致一來,便隨意攀登這高高的樓閣。樓閣半邊檐下,清新的空氣夾雜着雨絲,遠眺百里之外的平原和森林,彷彿都在我的手掌之中。天邊的雲層淡淡,寒意還未完全消散,夕陽斜照,鳥兒也知道歸巢。京城的繁華與塵囂雖遠,卻不及這裏的清泉和白石間的寧靜。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虎丘高閣時的所見所感。詩中,文徵明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閒適生活的嚮往和對塵世繁華的超然態度。詩的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特別是最後兩句,通過對「長安塵土」與「清泉白石」的對比,突出了詩人對自然寧靜生活的珍視,體現了其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懷。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