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湖上見柳影因賦此闋

· 厲鶚
輕陰冉冉。 正嫩苔弄碧,庭宇深掩。 千縷柔魂,搖盪如煙,無端忽度闌檻。 章臺路暗人歸處,看足了、斜陽濃淡。 又幾痕、水際低窺,近日楚腰全減。 依約勻梳月底,亂雲鋪滿徑,籠住文簟。 欲結同心,空試荑苗,作就三分銷黯。 寒添白袷清明後,掃不盡、隨風微斂。 最鏡中、再寫秋疏,記得踏枝鴉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輕陰:淡淡的陰雲。
  • 冉冉:形容事物慢慢變化或移動的樣子。
  • **弄碧:呈現出碧綠色,此處指嫩苔展現出綠色。
  • 柔魂:這裏用來形容柳枝柔軟的形態好像帶有靈動的魂靈。
  • 千縷:形容柳枝繁多。
  • 章臺路:原本指漢代長安章臺下街名 ,後常用以指代冶遊之地。這裏借指柳樹常生長的地方。
  • 楚腰:原指楚地女子的細腰,後泛指女子苗條的腰身。這裏形容柳枝纖細。 荑(tí)苗:植物初生的嫩芽。《詩經·邶風·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這裏借荑苗暗喻相思。
  • 白袷(jiá):白色的夾衣,是春季與初秋時節穿的。
  • 秋疏:秋天柳樹枝葉稀疏的樣子。

翻譯

天空中淡淡的陰雲緩緩飄動。庭院深深,鮮嫩的苔蘚正展現出一片碧綠之色。無數條柳枝輕柔擺動,宛如靈動的魂靈,搖曳的樣子如煙如霧,無端地飄過了欄杆。在章臺路邊那昏暗的地方,人們歸來,看着斜陽的色澤或濃或淡。又有那麼幾痕柳枝,在水邊低低地探着頭,近些日子彷彿消瘦不少。

在月色下,柳枝彷彿精心梳理過一般,那錯落的柳枝如同亂雲,鋪滿了小徑,籠罩着精緻竹蓆般的地面。想要編織同心結表達心意,白白試了那些初生的荑苗,最終只化作三分的黯然與惆悵。清明過後寒意添了幾分,單薄的白夾衣也抵擋不住,柳枝隨風而動,似有微微收斂之意。要是鏡子中再次映照出秋天柳枝稀疏的模樣,那時候應該還記得樹枝上踏過的點點鴉痕吧 。

賞析

這首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湖上柳影,意境清幽而含蓄。開篇通過「輕陰冉冉」「嫩苔弄碧」營造出清幽朦朧的氛圍,爲柳影的出現做鋪墊。將柳枝比作「柔魂」,賦予其靈動縹緲之感,「搖盪如煙」更是生動地寫出柳枝的輕柔姿態。「章臺路」「斜陽濃淡」等描寫,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一絲滄桑與朦朧之意。下闋則情感逐漸幽深,以「荑苗」寄託相思卻「作就三分銷黯」,表現出一種無奈而惆悵的情思。「寒添白袷清明後」借季節變化與環境氛圍渲染出淡淡的哀愁。末尾「最鏡中、再寫秋疏,記得踏枝鴉點」,從眼前的柳影聯想到秋日的稀疏,又增添幾分歲月變遷之感。整首詞情景交融,通過對柳影細膩的描寫,隱晦地展現出詞人內心複雜而幽婉的情感 ,既有對自然美景變化的感懷,也有深藏於心的淡淡愁緒與難遣相思。

厲鶚

淸浙江錢塘人,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西溪漁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〇年)舉人。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召試博學鴻詞科不遇。搜奇嗜博,嘗館揚州馬嶰谷、馬半槎小玲瓏山館數年,盡閲其善本祕籍,多見宋人集。學殖廣博,尤諳遼宋典章人事,因撰《宋詩紀事》。詩詞皆工,詩品淸髙,而長於用書。論詞崇周美成、姜白石,繼朱竹垞之「浙西詞派」名家。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録》等,又與查蓮坡 同撰《絶妙好詞箋》。杭堇浦曰:「太鴻詩精深華妙,裁斷眾流,自新城、長水盛行一時,海内操觚者莫不乞靈於兩家,太鴻獨矯之以孤澹。用意旣超,徵材尤博,吾鄕稱詩,於宋元之後未之或過也。」沈歸愚曰:「樊榭徵士學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詩亦淸髙,五言在劉昚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飣餖(dìng dòu)掃撦(chě)爲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眞矣。」王蘭泉曰:「徵君詩幽新雋妙,刻琢硏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別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淸,窅(yǎo)然精深貌;深遠貌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疎蕪。時沈文愨方以漢魏盛唐倡呉下,莫能相掩也。」翁覃谿曰:「樊榭以精細之思得韻得味,正亦從書巻中醖釀得來。」生平見《淸史稿·巻四百八十五·〈文苑列傳·厲鶚傳〉》。 ► 17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