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泉

一別孤山十八年,重來忍見講堂泉。 當時同出師門下,今日多傷井屋前。 取重歐公名有自,肯教勤老跡空傳。 此銘此意流千古,鑿石爲庵不可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一泉:在杭州孤山西南麓。北宋文學家蘇軾爲紀念歐陽修(號六一居士)而命名。
  • 孤山:位於浙江杭州西湖西北角,是西湖的一個著名景點。
  • 講堂泉:指六一泉。
  • 歐公:指歐陽修,號六一居士。
  • 肯教:怎肯讓。
  • 勤老:即惠勤,北宋詩僧,曾是歐陽修的學生。蘇軾在杭州時,與惠勤交好。
  • (ān):圓形草屋。

翻譯

離別孤山已經十八年了,如今重新歸來,忍痛見到這講堂泉(六一泉)。當年惠勤與歐陽修一同出自師門,現今在這井屋前讓人頗多傷感。蘇軾取歐陽修的名號來爲泉命名是有緣由的,怎肯讓惠勤的事蹟白白流傳。這銘文所蘊含的意義流傳千古,(我)想要鑿石建造一座草屋在此,激動得難以入眠。

賞析

這首詩圍繞六一泉展開,表達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緬懷和對其文化價值的珍視。詩的開頭,詩人提到闊別孤山十八年,如今重來,心情複雜,「忍見」一詞透露出一種不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情感。接着,詩人回憶起當年歐陽修和惠勤的師生情誼,以及蘇軾爲泉命名的緣由,強調了這段歷史的重要性和意義。最後,詩人表示這銘文的意義將流傳千古,並表達了自己想要在此鑿石建庵的願望,體現了他對這處文化遺蹟的深厚情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通過對六一泉的描繪和對歷史的追溯,傳達出詩人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和對前人的敬仰。

董嗣杲

宋杭州人,字明德,號靜傳。理宗景定間榷茶富池,度宗鹹淳末爲武康令。宋亡,入孤山四聖觀爲道士,改名思學,字無益,號老君山人。有《廬山集》、《西湖留詠》。 ► 684篇诗文